雨天下雨 作品

第二百八十八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

    臨湘戰役裡的龐大彈藥消耗量,不僅僅對大楚帝國的財政提出要看嚴峻的要求,同樣也對大楚帝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臨湘戰役裡,面對臨湘這種刺蝟一樣的堅城,如果楚軍沒有幾百門火炮支撐,根本沒法打。

    但如今楚軍各部除了第一師和第五師外,其他部隊,哪怕是近衛師可都是火炮不滿編的。

    這一次臨湘戰役之所以能夠集中三百多門野戰炮和臼炮,那可是集中了兩個主力師,同時還抽調了一部分第一師的火炮,又把一個準備用於東線的第一臼炮團給調了過來。

    這換一個方向,換一個時間。楚軍也很難再複製這種盛況了。

    畢竟也就只有在臨湘城外,同時東線九江方向無戰事,並且臨湘和九江距離比較近,楚軍能夠迅速集中兩個主力師的兵力,並且一旦東線有變,隨時都能把近衛師抽調過去增援東線。

    如此才能夠放心大膽的集中兩個主力師以及一批主力火炮。

    換成其他方向的話,除了後續的東線九江方向,其他地方則是很難了。

    但是現在攻城難度這麼大,對火炮數量的要求這麼高,那麼後續在其他方向的進攻可能就要比較麻煩了。

    並且短時間很難得到改變。

    火炮的生產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大量技術工人的,需要大量設備的,甭管一門火炮多少錢,大楚帝國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生產出來足夠多的火炮。

    火炮產能有限的情況下,也導致了大楚帝國陸軍的各部現在都缺火炮呢,更別說各部作戰的過程裡火炮也是在持續損耗當中。

    別看火炮是個大傢伙,但是這玩意和火槍一樣,在作戰過程裡也是會持續損耗的。

    這不,報告外人員傷亡後,徐志賢就給羅志學說了一件讓人很不爽的的戰損:“此戰中,我軍一共有十三門野戰火炮以及十六門臼炮的身管壽命到了設計壽命,後續需要轉入二線部隊或報廢處理”

    聽到這話,羅志學就皺起了眉頭。

    火炮的損耗問題,這一點他老早就知道了,尤其是早期楚軍還在使用鐵製兩斤半野戰炮的時候,那身管壽命非常感人,往往打兩三百發炮彈之後,炮管就已經到了設計極限,不能再使用標準裝藥了。

    後續還想要繼續使用的話,就只能使用減裝藥的炮彈,同時還要降低炮擊頻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志學去年六七月份的時候就開始全面推動青銅野戰炮的製造和裝備工作。

    楚軍開始大規模製造並使用青銅火炮後,野戰火炮身管壽命太少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觀,儘管青銅火炮的成本更加昂貴,並且是要貴好幾倍。

    但同時身管壽命也增加了好幾倍,這對比下來,雖然說前期裝備成本比較高,但全壽命使用成本其實也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身管壽命加長後,炮兵部隊就可以放開手了打,不用擔心打幾場炮戰後炮管就頂不住了……

    不過雖然裝備青銅火炮了,但是楚軍裡依舊存在著大批的鐵製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