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材料是個大坑

    早期保鄉軍規模還小,同時受限於伏牛山內的山路狹小崎嶇,因此羅志學之氣也沒有考慮過弄什麼四輪馬車的,甚至連雙輪馬車都是選擇性的用。

    因為大山裡,除了外圍丘陵地區還能勉強通行雙輪馬車外,很多地方連雙輪馬車都走不了。

    因此那個時候,保鄉軍的物資運輸,主要還是停留在人力挑運上,並少量應用獨輪車和雙輪馬車。

    等到東出魯山縣後,這種就有了比較大侷限了,耗費的人力多,運力卻是太小。

    在魯山縣的時候,羅志學就開始重點關注獨輪車以及馬車的發展了。

    獨輪車這東西吧,一直都有,明軍裡的車營,東擄的盾車等都大量運用了獨輪車這種東西。

    保鄉軍之前也有獨輪車用於物資運輸,羅志學做的就是進一步改進,讓其運物的時候更加省力,再進行大規模推廣使用。

    雙輪馬車也同樣如此,進行了一定的細節上的改進。

    不過上述兩種既有的工具的改動其實不算大,頂多就是小打小鬧而已,真正讓羅志學花費了一些精力親自參與設計的還是四輪馬車。

    因為後續南下的時候,地形平坦,道路情況會更好,如此也就有了四輪馬車的用武之地。

    四輪馬車這個東西在華夏也不是什麼新鮮貨色,只不過傳統華夏的四輪馬車缺乏轉向機構,所以用起來比較麻煩,因此除了極少數道路情況非常好的城池地區外,其他地方則是用的非常少。

    羅志學自然是不會用這種沒有轉向機構的四輪馬車的。

    所以他給四輪馬車弄了個轉向機構,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差速器之類的,只是把四個車輪分成前後兩個獨立的車架而已,典型的古代西式轉向機構。

    這東西也不是羅志學第一次搞出來,實際上一開始搞這個轉向機構的時候,還是為了火炮的機動問題。

    六百斤火炮的炮架是大雙輪的,而行軍機動的時候,還得再搭上一架雙輪車架。

    這樣一來,其實六百斤火炮的日常行軍狀態,就是屬於非常典型的四輪馬車結構。

    保鄉軍想要弄四輪馬車的時候,也就不用多費勁,直接效仿火炮的轉向機構,再弄個車架出來就完事了。

    為了提高載重量,更加省力,還在關鍵機構裡採用了鋼結構,比如車軸,轉向軸等都是採用了精鋼打造的零部件,用以抗磨損,減小摩擦力。

    只不過羅志學看著這些四輪馬車,卻還是不太滿意。

    這些四輪馬車還是太笨重了,車體依舊大量使用了笨重的木材、普通的鐵料,而且也沒有軸承。

    其實羅志學早就讓機械廠那邊嘗試著搞軸承了。

    原理和設計圖羅志學都親自給他們弄好了,就等著工匠們造出來,一開始羅志學覺得這玩意不就是一些小鋼珠,再加上幾個鐵圈嘛,搞出來應該問題不大。

    一開始工匠們先用木頭做了個模型出來,羅志學看見了這個模型後還挺高興的,覺得有自己弄出來的車床在,應該可以搞出來軸承了。

    但是羅志學很快就發現自己小看了軸承這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