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小君 作品

第兩百八十五章

    姍姍來遲的小米反而可機會搶在特斯拉modelq、蔚來et3、es3、理想s02真正放量之前,而且完美避開了冷啟動的尷尬。

    當年李斌創辦蔚來,拉了雷布斯在內的很多大佬撐場,小鵬甚至曾向陸正耀的神州優車勐拋橄欖枝,這是初創品牌的悲哀,要麼示好資本,要麼委身渠道。

    對造車來說,  虧得起也是一種超能力。

    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前幾才實現首次全年盈利,恒大燒了一百八十多億還是一地雞毛,蔚來累計虧損四百億,財雄勢大的華為,也只是給車企做解決方案,  強如蘋果,  真到臨門一腳也是逡巡不前,  這就反襯了小米的決心。

    但新能源車的人民選擇獎,遠比當年的手機難拿。

    小米引以為豪的性價比,表面是用戶端的產品力,其實是供應鏈的控制力。

    手機是硬件驅動,小米通過秒售罄+長備貨模式,給自己留出了非常良性的現金流量週期,存貨週轉期45天,達到了沃爾瑪的水平,

    2017年小米免費佔用供應商資金是36天,2018年達到77天,雷布斯說2016年才學會交付這個詞,未免矯情了。

    小米汽車很可能是這個玩法的跨界複製。

    因為小米不甘於做tier  1,不屑於做解決方案,目標肯定是整車製造,而且一上來就會走量,這樣佔比40%的三電系統成本控制尤為重要。

    原以為2025年之前動力電池會持續短缺,何小鵬據說為了拿到配額,  還在廠方蹲守了一週,  其實隨著寧德時代等企業大舉定增擴產,  規劃的產能已經超過1712gwh,足以填補1151gwh的產能缺口。

    三年後將是電荒到電剩的轉折點,屆時供應鏈話語權將會轉移到整車廠手中,小米汽車選擇今年亮相,高管王翔說小米汽車三年後絕對來得及,應該是早就算準了這個時機。

    雷布斯也把整個車圈跑了一遍,從長安、東風到廣汽,通用,從寧德時代到博世,一個不落,四月的閉門調研會上,數得上名號的業內大佬和友商都來捧場。

    小米的規劃據說是三年內每年一款新車,累計銷量達到九十萬輛,這樣第一年就算較少,至少有十五萬輛的規模,夠不上特斯拉,但絕對秒殺蔚小理了。

    現在法系品牌、韓系現代、廣汽菲克都有現成的產能退出,  接盤價格合理,  為了吸引小米落戶,  很多地方也有優惠政策,  小米自建工廠也不是問題。

    在技術佈局上,小米和旗下的順為投資了做自動駕駛的momenta,縱目科技、deepmotion,做激光雷達的禾賽科技,以及做動力電池的蜂巢能源,材料行業的贛鋒鋰電等等。

    在通訊模塊方面,智能汽車的5g  sep  ,這是標準必要專利,授權費可能低於智能手機,這是技術的紅利。

    小米汽車團隊也快速搭建,翻倍薪資搶人,工程師月薪基本兩萬起步,雖然還沒到上海特斯拉的水平。

    至於定價,小米真不是人民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

    前幾年周鴻禕拉著哪吒汽車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發佈會,喊出了為人民造車,但到現在為止還只是一句口號。

    五菱叫響這句話,除了這幾年期間的表現,主要是造出了那臺史上最便宜的宏光miniev,2.98  萬元的價格,最挑剔的人民都不好意思吐槽了。

    但是變身網紅的五菱就算有了秋名山神車的名頭,產品力輸出也只限於十萬以下的區間,對優質溢價客群幾乎沒有殺傷力。

    小米更有品牌溢價權,但遠不是隨心所欲。

    電動汽車,做,還是不做,這是個問題。

    雷布斯也曾在微博發起投票,你希望小米的第一輛車是什麼價錢?

    接近百分之四十的人支持十萬元以下,其次是十到十五萬元,選擇三十萬元以上的,不到百分之八。

    小米的尷尬在於,拉低到五菱的水平,未必鬥得過五菱,要搶特斯拉的客群,短時間辦不到,只是弄死蔚小理有多大意義?

    所以雷布斯選擇二十萬元左右是深思熟慮的。

    小米汽車走量的前提是主銷車型打入主流市場,這就不能依賴政策催生的偽需求,因為汽車是比手機更成熟的耐用消費品,那些只圖上牌方便或是不限行才買車的客群,撐不起溢價,也不會貢獻口碑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