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小君 作品

第兩百五十五章 大時代

    每個終端在網絡上都有一個地址,所以這種讓很多手機一起打電話的技術,從1g到4g,統稱——多址接入技術。

    咱5g特別時髦,叫新多址接入技術,這貨怎麼個新法呢?

    稀疏碼多址接入、非正交多址接入、圖分多址接入……

    好吧,可能是有點雲裡霧裡了。

    總體思路就是——疊加更多信號或者把前面的技術混到一起,這裡涉及大量的數學知識,科學家都會嘆息的複雜程度,如果想要挑戰的各位還是好自為之。

    不過5g要實現10gb/秒的峰值速率、一百萬的連接數密度、一毫秒的時延,必須要先解決這三大關鍵技術。

    第一,又是芯片,因為5g要處理的數據量遠大於4g,所謂數據就是1,0,但凡涉及1,0的東西,基本都用芯片。

    控制電磁波發射要用射頻芯片,編碼解碼要用基帶芯片,等等,這些也屬於5g核心關鍵技術。

    2019年1月24日,老任的公司發佈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

    以及,全球首款單芯片多模5g基帶芯片——巴龍5000。

    既然是世界首款,免不了拿下n個全球第一。

    當然,5g涉及的技術實在太多太雜,得訂個規矩。立規矩的重要性不比技術研發低,以後你們看看歐萌就明白了。

    5g標準第一階段的第一部分已於2018年6月完成併發布,標誌著首個真正完整意義的國際5g標準出爐。

    這次標準發佈一共有五十家公司參與,從質量上看,咱應該也還是不錯的。

    舉個例子——在信道編碼問題上。

    歐萌一直用turbo碼、美聯邦高通習慣用ldpc碼,華為擅長用polar碼。

    於是,第一回合歐萌就被幹掉了,不但積累的turbo技術打了水漂,還得重新學ldpc和polar。

    華為和高通繼續交鋒了兩輪。

    信道編碼分控制信道編碼和數據信道編碼,高通的方案是兩者都用ldpc碼,華為的方案是數據信道用你家的ldpc碼,控制信道用polar碼。

    然後,聯想對華為的方案投了反對票……

    當然,聯想的投票對結局毫無影響。

    因為分歧過大,當天只確定數據信道用ldpc碼,至於控制信道擇日再議。

    等擇好日,再次投票時,高通、三星、英特爾、愛立信等巨頭蒐羅了三十一家公司組成陣營,要求全部用ldpc碼,華為則組織了包括聯想在內的五十五家公司力爭。

    最終,華為polar成為控制信道編碼,高通ldpc成為數據信道編碼,大家平分秋色。

    這事被翻出來後。聯想引起眾怒、舊華為很貼心地發微博幫著解圍。

    就技術而言,5g就三句話——網速快、信號廣、延時少。

    所以完全可以實現當年物聯網吹過的牛——也就是萬物互聯,把所有的設備都連上網絡,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相互協作,人類就可以舒舒服服躺著享受生活了。

    很多人也都在討論,5g的到來究竟是不是一場顛覆性變革,在這裡葉新晨也會先給出他的答案。

    他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因為首先要確定的是,5g的本質是什麼?

    高速率低時延的信息傳輸,將無處不在。

    5g的三大特點非常明確——

    第一就是高速率:在實際應用中,5g網絡的速率是4g網絡10倍以上。

    第二就是低時延:5g網絡的時延大約幾十毫秒,比人的反應速度還要快。

    第三就是廣連接:5g網絡出現,配合其他技術,空間將在數據意義上劇烈壓縮,很有可能出現一套萬物互聯的全新景象。

    很多答案也都提到5g時代下一些具體操作層面的無限可能,比如全息投影、無人駕駛、萬物互聯這些很美好的應用,但我覺得每一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最深刻的影響往往要落腳在“人”的身上。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到,每一種全新的技術本質,都是對人的某種感官功能對時空的跨越。

    因此——

    “媒介即訊息——每一種新技術,都創造一種新環境。”

    “人工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感知環境本身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