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小君 作品

第兩百一十七章 老馬的準備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來源:

    中午。

    王曉雪也是睡醒了,主要是兩個小寶貝也是已經睡醒了,葉歡歡和葉關關睜著兩個大眼珠子,看著天花板。

    至於為什麼王曉雪也會醒過來,純粹是因為王曉雪感覺到了被窩的暖氣在蹭蹭蹭的往外冒,被窩裡面的暖氣跑光了,那王曉雪自然也是被凍醒了。

    “關關歡歡,把被子蓋好,媽媽給你們兩個穿衣服起床。要是現在搞凍了,爸爸就要帶你們去醫院打針了。”王曉雪說道,其中的話語明顯的帶著威脅含義。

    加拿的一所約克大學一項有關兒童懼怕打針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有恐懼打針的經歷,百分之八的左右的孩子會因為害怕打針而情緒崩潰,甚至出現嘔吐和暈厥的現象。

    至於為什麼害怕打針的孩子,遠遠看見穿白大褂的就要哭?

    背後的心理原因是“經典條件反射”。

    知名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把一隻狗狗請到了實驗室,當狗狗飢餓時,實驗人員送來一盤狗糧,狗狗口水直流,與此同時,實驗人員晃動搖鈴,發出清脆的鈴聲。

    多次經歷後,狗狗便養成了一聽到鈴聲就流口水,即使沒看見任何食物。

    而小孩子們打針也經歷類似的心理歷程——當穿著白大褂、戴口罩的護士醫生,舉著尖尖的針筒給寶寶們打針時,刺痛的感覺給寶寶帶來了恐懼感,他們便張嘴大哭,有些寶寶甚至還會伸手拍打護士。

    所以這樣子幾次打針經歷後,寶寶們每當看見身穿白大褂、戴口罩的護士或醫生,便會產生恐懼感,繼而開始嚎哭或拒絕進醫院。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小孩子還會都會害怕打針?

    一般來說,小孩子長大後,對四五歲前的經歷基本無記憶,但大部分涉及危險的記憶除外,些少特別快樂的記憶也會被零星保留。

    那是大腦的生存機制在起作用——危險的記憶會被保存下來,幫助孩子在下一次遇到類似場景時引發恐懼情緒,幫助孩子遠離。

    所以在年幼的時候,寶寶缺乏生活經歷,打針的刺痛感給他們的大腦發送了危險信號,所以給寶寶們帶來了深刻的記憶。

    有些寶寶對打針的恐懼會比一般寶寶更強烈,除了他們大腦的生存機制比較強大,還有就是家長日常的不良行為帶來的——

    比如有些家長平時愛用打針恐嚇孩子,把“打針”描繪成一個“惡魔”:“你再不聽話,我讓醫生給你打針”。

    有些家長為了哄孩子打針,會騙孩子“打針不痛的”,“打針就像被蚊子叮”。

    有些家長因為孩子打針哭鬧而採用羞辱的手段:“打一針就哭成這樣,真丟臉”。

    還有些家長會在孩子打針時故意分散孩子注意力,趁孩子開心玩耍時突然被“戳”一針。

    ……

    這些很明顯都是錯誤的行為,所以都會加深孩子對打針的恐懼感。

    “你嚇唬他們幹什麼啊。”葉新晨這個時候也是進來了,正好是聽到了王曉雪說的話,也是翻了翻白眼。

    “爸爸,我不要去打針。”葉歡歡看著葉新晨也是眼巴巴的說道。

    而葉關關也是緊跟著,“我不想去打針。”

    “不去不去,媽媽逗你們的。”葉新晨安慰道,不是葉新晨不想安慰,主要是畢竟孩子怎麼可能不會生病的,萬一生病了,他們不想去醫院那怎麼辦?

    所以最好平常宣傳的時候就說一下醫院沒有那麼可怕是最好的,這樣子他們對去醫院就沒有那麼抗拒了。

    比如“打針會痛的,不過不會很痛,是所有小朋友都能忍受的感覺。”

    哪怕只是告訴了孩子打針的真實感覺,不會讓孩子的恐懼感消失,而是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確定的感覺,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安慰,幫助他們調整心態。

    這好比一個人在漆黑的房間裡,突然摸到一個滑溜溜的東西卻不知道什麼,這時的內心恐懼感,會比這個人清楚看見一條蛇的恐懼感更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