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 作品

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塊餅乾

    估計最後整個河西走廊的耕地面積,不會超過300萬畝,大概只有10萬人會獲得耕地。

    除此之外,剩下的土地,除了無法開發的沙漠,還有祁連山等山脈的林地和草地。

    將沙漠戈壁灘刨除,又叫一部分難以開發的山脈去掉,同時將靠近沙漠的草地劃出。

    最後整個河西走廊,只剩下大約300萬畝耕地、1.2億畝草地。

    耕地可以分配給農戶,但是草地卻不能隨便分配,而且這個時代的牧民,養殖的牲口之中,有很大比例的山羊。

    山羊有一個非常惡劣的習性,那就是刨根,它們不僅僅會吃草,還會刨草根,一旦分配草場給牧民,牧民為了經濟利益,可能會大規模飼養山羊,而固定的草場,根本經不起山羊的禍害。

    而且鄭森也不想讓牧民自由散漫的分散,這很容易形成新的遊牧部落。

    最好是以牧場公司的模式,將這些草場圈起來,然後建設一些大牧場,將這些牧民吸入公司之中。

    反正很多牧民其實就是部落貴族的奴隸,如果一下子讓他們獨立去放牧,還真不是一個好辦法。

    河西走廊大概可以劃分為24個牧區,每一個牧區500萬畝草場,這些牧區並不是放牧,而是打算採用圈養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通過化肥、挑選良種牧草、噴灑水車、牧草收割機、青儲技術,實現牧草的大規模生產。

    讓河西走廊變成一個以機械化畜牧業為核心的地區,而不是走農耕和遊牧路線,不然這裡的生態,遲早會出現大問題。

    包括黃土高坡那一片地區,除了河套平原之外,其他地方都不適合農耕,那裡只適合種植園、大牧場。

    如果強行作為農田使用,後果就是越開墾,水土流失越嚴重,然後進入惡性循環之中。

    後世黃土高坡變得千溝萬壑,然後土地越來越貧瘠,要不是下定決心進行退耕還林,黃河泥沙是不會減少的。

    之前唐菲林就計劃在整個黃土高坡進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將那一片區域打造成為林場、果園、牧場,成為關中平原的北方屏障。

    只有規劃好河西走廊、黃土高坡、河套平原、漠南草原,關中平原才可以重新變成天府之國。

    不然一旦零度等溫線再次南退,關中平原很快就會衰敗下去。

    藉助各地的難民,鄭森迅速調唐菲林進入關中主持民務工作,展開大規模的基建工程,利用以工代賑穩定難民。

    同時白玉樓也調動了各地的陸軍,加上一部分空軍,對於盤踞在山林險要的抵抗勢力、土匪,進行大規模的清剿。

    其實這也是人革聯例行方案了,佔領一個地區之後,必須要做的4件事情,分別是安民、剿匪、基建、清算。

    只要完成這4件事情,那這個地區基本就會被人革聯完全控制。

    老百姓們從一開始的將信將疑,然後在充足的食物下,加上公平和友善的環境,他們迅速擁戴人革聯。

    哪怕此時唐軍可以擊敗人革聯的軍隊,估計也會遭到百姓的抵抗。

    畢竟兩者的所作所為,簡直是天壤之別。

    李唐這幾年為了打仗,可沒有停止過徵收糧食和壯丁。

    哪怕是在沒有人革聯的時間線上,李唐佔領關中之後,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關中各地在武德年間爆發過好多次農民起義,只是都被武力鎮壓下去而已。

    畢竟從夏商周到元明清,乃至之後,民這個詞語,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指“鄉賢”,而不是泥腿子。

    在很多統治者眼中,泥腿子根本不能算人,只是生產工具、炮灰、私人財產。

    老百姓心裡面還是有一杆秤的,至少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不好,他們會一輩子記在心裡面。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李孝恭這種以民為壑的行為,會被封建文人譴責。

    實際上並不會,甚至他會被塑造成為一個英雄,在封建文人的春秋筆法下,只會這樣記載:

    武德三年,六月,髡賊大侵關隴、巴蜀、晉地,趙郡王孝恭獨守長安,行堅壁清野之策,大阻髡賊入侵之勢,其後髡賊借巨炮之力,長安城遂破,孝恭殉國,髡賊大肆屠戮關中百姓,以至十室九空。

    如果人革聯最後被李唐反攻倒算,那這就是唐史的記錄。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