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兩千八百五十六章無可奈何

仁是分配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拿自己該拿的一份。

義是社會規範,因為人性本善,所以貴族、士人、國人,甚至是野人都應該互相信任,應該為他人犧牲自己,因為犧牲者會相信別人也是善良的,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七舅姥爺,值得託妻寄子。

荀子提出的其實是君子之禮,最後轉化為了法,他的弟子都是法家。他提出人性本惡,就是說人會為了爭奪資源而互相殺戮,根本不可能善良,所以是惡的,那麼就要建立一套君子之禮進行規範,最後到了他的弟子就都是法家了,君子之禮直接進化為法。

人性的善惡其實不重要,諸子百家其實只是用善與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孟子是希望貴族和士人、國人能夠互相信任,不要猜疑。荀子是希望建立一套賞罰機制規範大家搶奪利益的方法。

後來基本就是兩套方式都在使用,在善惡之間來回橫跳,看社會資源多寡決定怎麼用。不過孔子的仁這套分配方式是一直傳承下來的,畢竟沒人會說拿自己該拿的一份有錯,所有掌握資源的人都不會反對的。

孟子想要打破猜疑鏈,提出人性本善,希望不同階級的人可以互相信任,這可是偉大的創新。因為善良所以可以相信,可惜在資源條件高的時候,自然沒問題,但在資源條件低的時候,可就沒法子了。

小王在地下城的管理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孟子的偉大,雖然他太過理想化了,但能有這麼偉大的創意是不得了的。可惜猜疑鏈根本不可能消失。

而荀子的君子之禮也很難時時刻刻都起作用,畢竟管仲的時代就說了:各國皆有法,卻無使法必行之法。就是說各個諸侯國都有法條,但沒有一個能讓法條貫徹下去的法條。

所以在流浪時代,在法條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時代,小王選擇分封也不算錯。分封,然後大家自己籌集資源發展,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