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鹹鴨蛋 作品

第三百七十六章:中東土豪也來搞芯片

    “要不,聯繫一下韓國三星那邊?”張汝金提議。

    沉浪嘆息道:“且不說三星那邊在製程方面跟臺積電還有很大差距,就憑我從他們手裡撬走了梁總工,三星也不會接我們的單子,而且三星也同樣加入了安卓陣營,難保不會在背後捅我們一刀。”

    2010的三星在芯片製程上還遠遠落後,再加上沒有梁孟頌的幫助,三星要想在芯片製程上追趕,甚至超越臺積電,肯定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找三星代工,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聽沉浪說完,胡威武三人也都陷入沉默,這就是沒有頂尖芯片製造能力的短板,此時還只是受到臺積電一家企業的封殺,就已經是舉步維艱。

    可想而知,華為受到米國政府的全面打壓,面對的將是怎樣的壓力,這也就是華為,換做任何一家企業,早就被徹底打垮了。

    沉浪腦海裡開始浮現一個又一個的芯片代工廠,又被他一一否決。

    忽然,一直沒有沉默的梁孟頌開口說出了一家芯片代工廠的名字。

    張汝金跟胡威武都是一臉茫然,對梁孟頌所說的:格羅方德,完全沒有聽說過。

    沉浪卻是眼前一亮:“梁總工,你說的這個格羅方德,前身是不是超威半導體的晶圓工廠?”

    超威半導體其實就是amd,而梁孟頌所說的這個格羅方德,就是從amd獨立出來的芯片代工廠,後來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格芯”。

    在2000年前後,芯片製造領域基本都是像英特爾這種,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但是隨著芯片技術的日新月異,大多數芯片企業發現,這種模式實在是太燒錢了。

    像芯片這種技術密集型產業,單一環節需要投入的資金研發就已經足夠恐怖了,更何況是這種全產業鏈?於是除了英特爾這種級別的企業,基本上都選擇了放棄全產業鏈的模式,轉而在單一產業進行精細化投入。

    臺積電也正是抓準了這個風向,才開始逐漸崛起,在這段時期,張仲謀給臺積電定了一條規矩:永遠不跟客戶搶奪市場。

    也正是因為這條規矩,臺積電獲得了許多芯片設計廠商的青睞,從而獲得了大量生產訂單,同時也跟臺積電進行了深度捆綁,臺積電也因此發展壯大。

    不得不承認,張仲謀的確是個很有遠見的商人。

    提到全產業鏈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英特爾,事實上amd當初也是全產業鏈發展的芯片企業。

    而且在2000-2006年這段時間內,amd憑藉創新力和紮實的工藝水平和主打高性價比的營銷策略,一度把英特爾揍的滿地找牙。

    比如經典的thhbred-b核心的1700+/1800+、巴頓2500+、athlon    xp威尼斯核心的3000+、athlon    64    x2    3600+,以及fx-55/fx-60等一系列神u,對抗peium    d絲毫不落下風。

    直到2006年,英特爾徹底放棄了構架,把唯“主頻論”切回到“功效論”,啟用了迅馳筆記本平臺的奔騰m系列cpu的設計團隊——即名噪一時的以色列海爾法團隊。

    該團隊此前在迅馳筆記本平臺大獲成功,奔騰m的cpu佔領了90%的市場。於是英特爾決定把該構架移植到所有pc平臺和移動平臺。該團隊重新設計一款cpu,核心代號merom,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酷睿!

    再加上2006年amd做了一個當時看似正確,實際上卻將amd推入深淵的決策——斥巨資54億美金收購ati。

    收購前芯片市場的競爭格局是:amd與英特爾在cpu上競爭,ati與英偉達在gpu上競爭。而英偉達和amd是關係不錯的合作伙伴,英特爾和ati則是另外一對。

    amd收購ati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自己既做cpu,又做gpu,相當於一家跟英特爾和英偉達兩家直接競爭。

    原本跟amd關係非常好的英偉達一下子就被推到了英特爾陣營。

    英特爾一看這麼好的機會怎麼可能放過,於是開始加大投入,並且迅速對產品進行迭代更新,從2006年開始幾乎每隔一年時間都會發布一代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