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397章 終須一試

眼前告示寫的清清楚楚,乃是當今聖上因青海道併入唐之疆土所闢的均田令。

均田令和租庸調令都是武德七年所頒,如今大唐百姓對其也並不陌生。

而且去歲在勝突厥後,當今聖上就對曾經突厥佔領的朔方至磧口這片疆土頒佈過均田令,並額外頒佈了遷民令,對願意去漠南地均田的百姓補錢免賦稅徭役。

正因如此,在風聞了朝廷對吐谷渾的伐滅之後,不少有心人都在默默等待著新的均田令。

漠南雖廣袤,但畢竟地處嚴寒且交通不便,若遇流竄的突厥賊,朝廷恐援之不及。

青海就不一樣了,地處河西乃是要道時常有駐軍往來,而且來長安的番商也說起過,稱那青海道所產的青鹽可稱絕,即便均不到鹽田,但近水樓臺說不得也能先得月?

即便都不行,單論地利也應該能從西域番商那兒賺得一二方便吧?

但如今青海道的均田令與以往皆不同。

原均田令中對十六歲以上丁男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私人所有之永業田,八十畝為死後朝廷收回的口分田。

青海道均田令則是稱十六歲以上丁男可分田百畝,若有婚配則再增一百畝。

只是這份法令中隻字不提永業田和口分田,而是統一為能傳子女不能買賣的傳家田,若有戶亡、流逃,傳家田則收歸聖上所有。

若有私下贖買,則買賣雙方同罪論處。

草草看完,裴行儉心中便難以遏制的蹦出了一個念頭:陛下竟欲與民爭利乎?

佈告寫的不算非常詳細,因為還要留出篇幅來講述青海道的遷民政策,與此前的突厥舊地差不太多。

告示雖不甚詳實,但長安從來不缺能析文研義之人,單單憑藉著其中所隱含的意思,裴行儉覺得明日的月正朝會,文武百官恐怕會給陛下準備不少的詰問上疏了。

畢竟陛下你今天能不發永業田,那後天指不定就要下旨廢了所有永業田,雖然這個猜想太過驚悚,但此諭令實在是耐人尋味,很難不讓人往這方面想。

但,終無用也,親身經歷過青海道戰場的裴行儉清楚知曉:

那火炮聲威有多利,陛下之決心便有多堅定。

只是可惜,自己現在雖有功勳,但並無官身也沒法參加朝會,不能親眼見明日朝會之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