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盤菇涼 作品

第七章 拍戲先是生意,然才是文娛

    電影歸根到底還是商業運作,是屬於商業產業下的藝術、娛樂範疇。

    最起碼很少有人拍一部電影的初衷是為了賠錢吧?

    就算是墨鏡王一開始刨除藝術追求外,也有那麼一丟丟尋求市場的認同吧?

    屬於既想自嗨,又想讓大家一起嗨,不然何必院線上映呢?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可惜,他一個人的世界裡確實充滿了孤單,但,孤單的世界裡卻少了一群人陪他狂歡。

    墨鏡王因此在票房上很孤單。望著導演協會平日裡辦沙龍的一群文藝貨,大罵:說好一起到白頭,你們卻偷偷焗了油。

    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英局勢的變化造成泡沫式畸形經濟的出現,香江出現了一種虛假的繁榮,帶來了社會的晃動、人心的浮躁與壓力。

    這種情況,造就了香江電影從70年代後期開始的蓬勃發展。

    在歷經了新浪潮的洗禮後,香江電影產業步入井噴。

    任何一個娛樂市場的發展,都離不開外部大環境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反正毅然。

    香江電影好似火山爆發一樣越來越火,製作成本也水漲船高。之所以有小成本,小製作的印象,無非是市場的不規範和利益驅使造成的。

    如果說真的低廉到二三十萬就能拍攝一部院線商業賣座電影,那麼那些賠的倒閉的電影公司又該如何解釋呢?

    香江最高峰的時期,數得上名字的電影皮包公司,超過千家。

    如果挖墳埋葬,港島土地都不夠葬。

    時間到了86年這個時間線上,一部商業院線影片,怎麼也要一二百萬打底了。

    大製作大卡司大明星的電影,最少三四百萬,甚至五六七八百萬。

    歸根到底還是香江電影太熱了,也太有文化衝擊力。

    甚至出現只要香江本地票房大賣,那麼灣灣、南韓、rb、東南亞等地也同樣都會大賣的盛景。

    搞得東南亞片商、院線商揮著支票來搶片源、片花。

    現在想拍攝一部低成本電影,最起碼也需要有幾十萬來支撐。

    一個燈光組普通燈爺最少2000塊才會給你開工。幕後人員漲薪水,那麼演員就更不用提了。

    發哥最初出演電影是在75年,但真正擔當主演是協利公司76年拍攝的《池女》,與他一起合作的就是大美女餘安安,也就是第一任發嫂。

    當是還叫靚仔發的他,酬勞只有幾千塊。

    十年間,周閏發電影上的成就馬馬虎虎,反而小熒幕越走越順。

    在大熒幕上,靚仔發變成毒藥發,但縱然如此,他的收入從酬勞開始變為片酬,也漲了不止十倍。

    開一部戲,十幾萬港幣還是有的。

    想來最想叫他毒藥發的就是協利影業的老闆吳協利了。

    大老闆接連開片捧他,卻一部比一部撲街。

    早期的周閏發確實很文藝,還沒琢磨出自己偏商業化的一面,或者自己偏商業的演法,稱一句天坑不為過,最多青銅三!

    《英雄本色》周閏發是友情出演,配角的價格,也要有10萬塊。

    沒辦法,就算是發哥接二連三坑出品人、投資商,但架不住名氣大。類似於後世的小鮮肉明星。大的票房號召力沒有,但粉絲量不少。

    火到有電視迷去翻他家垃圾桶,嚇的發哥手紙都不敢多用,生怕突然跳出個女人給自己生了孩子,然後問自己開不開心。那時影迷太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