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盤菇涼 作品

第609章 光影技術,《龍門》殺青!

    ps:求訂閱,求推薦,求月票!

    壹零貳肆火車頭(沙田)攝影棚。

    懸燈照影。

    營造出孤月冷清的寂寥,客棧內,刀冰槍冷,人心更寒。

    鄒林燈光佈景團隊展現了自己如今港島第一燈光團隊的實力。作為吳導演嫡系中的嫡系,眼前這一幕就足夠許多燈光組學習。

    人影很重,局部的打光讓現場演員角色上平添立體感。

    這部戲,吳孝祖謹慎使用前側光打光技巧,這種也叫斜側光的打光屬於角色光源基本的技巧,光源與被拍攝者成90°,投影留在一側。

    也就是後世起點娛樂文中描寫電影時候常用的‘陰陽臉打光’,一提起來多高端……實際就就和喬碧蘿殿下似的~。。。。

    打光上,吳孝祖與鄒林及攝影團隊綜合考慮了許久,最終選擇了後側光,這樣層次會比較清晰,線條明確,背景與人也就很難重疊,拍攝出的效果會很有縱深感。

    打光本身是一個很耗時間的工作,基本拍戲的時候,大多數時間全劇組的人都在等他們。

    主光定下場景基調,補光修飾主光,測光可以讓主角從背景中分離出來,提供額外的效果,不同的光源細微差距,會造成不同的效果。

    這不僅對畫面的整體景深非常重要,也能展現人物,感性價值和其他有情節比重的線索。

    畫面中的人物更真實、觸感明確。江湖嘛,直撲而來的血腥味才是江湖!

    這種細節,吳孝祖一直很在意。

    電影正是由一個個細節展現出來的品質。

    此刻。

    人、景、影三者之間充斥在鏡頭內,卻能夠給畫面留白,營造出強烈的空間感,這無疑是吳氏風格最完美的寫照。

    除去後來的imax-3d,不管是膠片電影或者數字電影,本身就是扁平的矩形圖像。

    導演、燈光與攝像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努力讓這一門扁平的藝術看上去儘可能像三維立體——賦予它景深,形狀和角度,儘可能讓它接近真實世界中的活生生的場景。

    鏡頭光圈、焦距、移動方式、佈景設計、色彩與演員站位都推動這點,但其中最重要的肯定就是打光了。

    後世許多電影真的是沒甚技巧可言,主要強調的就是這些最基礎的東西不完善。你想創新,最起碼你要懂得基本的技巧和手法才行啊。

    吳孝祖本人也在推動基本專業素養的普及。

    最起碼他團隊走出的導演,專業素養方面都能確保其職業性。

    吳氏門徒風格上,吳孝祖予以保留,任其發展,但基礎素質上,他一直強調需要夯實。

    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構思出了留白。

    這是吳孝祖對於這部古裝武俠電影新賦予的畫面質感。傳統的武俠片與新興的電影技術結合下,呈現出了這種膠片時代最具有特質的風格。

    畫面留白這方面,胡金詮導演實際上早在《俠女》時就嘗試過,但是限於當時的器材,並沒法真正的展現出來。

    濃墨與淺淡之間的這種進步,不單單是導演技術的展現,同時更是電影行業內器材、人員專業度的集中體現。說白了這本就是一種技術革新和電影思維的革新。

    我們看老片,總會有一幀一幀跳躍感,實際上這本就是技術上的缺陷。

    80年代,基本達到了現有技術層面對膠片最完善的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