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 作品

第一一一六章 無條件投降

反覆無常是王者的通病,不管是大王還是小王,思侖發也不例外。





在與明軍初步接觸後,談判陷入了僵局。





思倫發始終堅持自己是歸順不是投降,明軍得給自己相應的待遇。





不然自己的大軍就是餓死、戰死、從大山上排隊跳下去摔死,也絕對不投降!





但明軍鳥都不鳥他,結果局面就這樣僵住了。





跟患得患失的思侖發不同,明軍的態度非常明確,要麼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要麼洗乾淨脖子,等著朝廷大軍把他們消滅。





雲南山多路少,交通閉塞,僅有的通道被二十餘萬明軍堵得死死的。明軍確實可以說到做到,把他們消滅的乾乾淨淨。





而且明軍也有這個決心!朱楨和沐英費盡千辛萬苦,才將思倫發的三十萬大軍誘入境內,怎麼可能讓他們逃回去呢?





其實加上刀廝郎的五萬,和思行法的兩萬,思倫發搭進來整整三十七萬人馬。





這三十七萬人,幾乎就是麓川國所有的青壯年男子了。





把他們悉數留下,麓川政權這個龐然大物,瞬間就會變成毫無保護的魚肉,然後被人擺上餐桌,盡情享用。





其實按照朱元璋本來的意思,是要思侖發認罪乞降、割地賠款、送質子入京,再將麓川國肢解成若干土司領地,徹底消除其威脅,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事情後續的發展,還真跟思侖發所料的大差不差,不管中間經歷什麼,他總能保全自己麓川的領地。當然緬地就別想了……





但問題是,這裡頭多了個老六。歷史就走向另一個方向了。





朱楨在太子的幫助下,已經說服了朱老闆,只要能徹底擊敗思侖發,就將麓川設為親王藩國,並拿出部分藩國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有功之臣。





後來朱老闆又在太子的建議下,擴大了分封的範圍,將封邑與軍功掛鉤,這樣就不止勳貴們,普通的將士也有可能得到封地了。





這種變相的推恩令,非但可以預防勳貴日後尾大不掉,也能極大的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讓明軍一直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所以為了老朱家的千秋大計,這所謂的麓川國,還是不要再存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