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讓我強大 作品

第二千零八十九章 約束與呈現

  這就是世家大族的勾連之力。

  拐彎抹角也能找到關係。

  “盧公此來數日,不知有何見教?”荀或問道。

  “唉,大漢亡了。”盧植嘆氣道。

  這不是他滅自己人威風,而是事實。

  他當官數十年,弊病早就看到了。

  上下混亂,人人求財,地方豪強割據,有兵權者有異心。

  前些日子,聽說又反叛了一處,才幾千人馬。

  “不,大漢不會亡,或者說我們能讓大漢以另外的方式存留下來。”荀或一些詞彙也染上了聞人升的習慣。

  聞人升才不會慣著他們。

  知識是寶貴的,只有求學者改造自己適應新知識,萬萬沒有新知識改造自己適應求學者的道理。

  “這要如何去做?”盧植很沉重道。

  “我們要保住大漢,我之前聽師尊說到一個說法,他說朝廷、百姓,只有在外敵入侵之下,才能建立共同概念。比如我們都是漢人,因為人家殺你們的時候,不會區分你是官吏還是乞丐,只要看你住在這裡,說著漢話,穿著漢衣,就是敵人。”荀或自信道。

  “嗯,這倒是真的。”盧植也曾經驅逐過草原部落,很明白他們打草谷的事情。

  那是週期性的,一旦犯邊,管你是什麼人,青壯和女人都是搶去做奴隸,老弱病殘殺掉,東西搶光。

  “我想我們就可以以此著手,宣稱大漢庇護四百年,早就深入人心,君不可擇,但相可以換。”

  “君不掌實權,相掌握實權。”

  “這倒是一個好主意,問題是那相不會謀反嗎?”盧植反問道。

  “所以師尊前些日子誇獎了皇甫嵩,像他那樣品格的職業軍人多了後,這種制度才有基礎。”荀或稱讚道。

  “呃……”盧植有些羞愧。

  因為他剛剛勸說皇甫嵩在沒有詔令的前提下,私自出兵攻擊太行山。

  雖然他知道這樣做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現在還有勝利機會,以後就不行了。

  不過當他來到這裡,看到這裡百姓生活得猶如世外桃源。

  他就慶幸,幸好皇甫嵩沒有聽他的。

  “可是我聽了那些童子說話,深受啟發,光靠正人君子,不能實現這個事情。”

  “是的正人君子不能實現,應該靠形成共同的概念,再加上朝堂制度,最後是要讓朝廷大事,廣發邸報,讓全天下人關注和知曉,千夫所指的威力,才能遏制住野心家的野心。”荀或又說道。

  “可是若有人硬要迎難而上,掌握兵權的人有刀子,他們會用刀子的。”盧植是很明白軍權在手的厲害。

  所以皇帝才喜歡讓文臣領軍打仗,打完了之後就調回來,不會形成盤根錯節的軍頭。

  可是這樣也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古代能打的隊伍,很多是某家軍就知道了。

  “這也是一個問題,總之可以儘量減少干擾就是了,而且最關鍵的也就是訓練好京城的幾隻衛戍軍,其他地方軍,都是聽詔令行事。”荀或說道。

  隨後盧植和荀或仔細講了現在大漢的局面。

  危若累卵。

  “黃巾雖除,但流民未消,一旦有事,必將捲土重來。”盧植做出了精準的判斷。

  “這就是我師尊說的另外一個法子,去海外拓展土地,將流民,無地,統統運往海外。”荀或說道。

  “大海之上,危險重重,蠻荒之地,十不存一。哦,是了,是了,你那師尊,看似仁慈,卻是天道啊。”盧植突然說了一句讓荀或沒有馬上明白過來的話。

  不過荀或還是很快想到了。

  是啊,一船流民可以運送兩百人,張角作亂也不過是百萬人。

  只要五千艘船就能一次運走,如果分開運送的話,每天輪流運輸,用不了那麼多船。

  而這些人出到海外,是死是活,都不再是朝廷隱患。

  或者說或許是隱患,但那至少要5代人之後,紮根當地,再反攻回來,這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到。

  但反攻之時,他們面對是一個沒有流民,內部穩定的陸地朝廷,又如何匹敵?

  除非是工商業有了大發展。

  他突然間感到一陣心季。

  看似溫和仁慈的師尊,其實定下策略之時,卻是毫無憐憫。

  出海一事,有人肯定不想去,可是不去就會被餓死,人是抵抗不住飢餓的。

  但是荀或想了想還是辯解道:

  “師尊每計,都是長遠至極。”

  “而且師尊也教授我們,他們去了海外,又要如何生存,如何平整土地,如何對付疫病,如何整修土地才更加省地力。如何對付野外土人,如何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和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