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漁.CS 作品

第137章 未來之城

“星際旅行”或者說是“載人航天遠行”,是一件全人類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

一開始,這是一種對未知探索的慾望。

但1862年,人類發現,春分和秋分時,胡夫金字塔兩個沒有被封死的豎井所對應的方向上,一個方向是天狼星a,而另外一個在夜空中黑漆漆的地方,其實也有一顆恆星,那是天狼星b。

而天狼星b是已經“老化”的恆星——白矮星。

隨著科學家們對白矮星的研究,至少發現了一件事:恆星早晚也是老,會死的。

宇宙只是宏大,但沒有永恆。

人類如果飛不太陽系,或者地球文明走不出太陽系,只能隨著太陽一起毀滅。

雖然,這件事並不會發生在近代,我們很多代人都不會面臨這樣的災難。

但早在20世紀,心理學家榮格就發現了人類最深層的潛意識可能在同一個“河床”上。

這個“河床”可能生存本身,也可能是別的東西。

說不定就是去宇宙更深處探索。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世界理念從2008年一直延續至今。

只是這“同一個夢想”從舊科技時代的“讓世界環境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理念,在新科技時代實現了全球按需分配製度之後,隨著私人航天公司的不斷崛起,太空電梯的建設,太空旅遊的平民化,這“同一個夢想”便演變成了“邁入星辰大海”。

……

1972年3月,在一次不公開的“星際旅行研討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相關領域專家對此展開了大膽地設想和研討。

載人航天遠行不光是要建造出一架速度飛快的航天器那麼簡單,航天器的能源問題,零件損耗問題,人類的食物問題,健康問題,壽命問題。

這像是一個木桶,所有的問題只是木桶的一根模板。

木桶能夠承接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

早那19世紀,科學家就已經預測到如果掌握核能或許能夠解決航天器的能源問題,如果有足夠耐磨的新材料誕生,機器零件的損耗問題也會大大降低,想要解決航天器上人類的所需事物,可以建立生態循環系統。

這些問題或許都能夠在近二三百年之內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