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子彈 作品

第三十二章,黑龍江的新政策

還有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歸還我們的土地,你知道東江四十六屯嗎江東六十四屯,是指黑龍江左岸,從愛輝縣黑河鎮對岸的精奇裡河口處開始,往南直到孫吳縣霍爾莫津屯對岸處為止的一段土地(南北長約一百四十里,東西寬五十——七十里)。這裡很早就是中國人聚居的地方,歷史上曾有過六十四個中國居民村屯,因此人們習慣地稱它為江東六十四屯。面積3600平方千米。在清朝與沙俄簽訂的璦琿條約中,黑龍江北岸劃歸俄國。但由於江東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國清朝居民,因此在劃界時特別將此地歸屬於中國管理。
在一八五八年,沙俄乘英法聯軍進攻中國的機會,強迫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規定以黑龍江為中俄兩國的界,割佔了江左的大片中國土地。但該條約的第一條,對處在黑龍江左岸、為中國人歷代居住的六十四屯作了如下規定:“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根據這個條約規定,中國人在六十四屯享有居住權,中國政府對該處人民享有管轄權。可是一九〇〇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沙俄乘機將我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趕過江西,霸佔了這塊上地。一九〇二年中俄議和後,雖經清朝政府多次交涉索還,但沙俄政府卻採取種種無賴手段,拒絕原住這個地區的中國人民返回世代久居的家園。
江東六十四屯的居民由漢、滿、達斡爾族組成,據俄國當局1881年調查,“中國臣民達一萬四千人,其中漢人八千六百人,滿族四千五百人和達斡爾族九百人……共一千二百六十六戶。“達斡爾族居住在六十四屯東部和南部,滿族集中在璦琿對岸上下一帶,漢族分散於六十四屯各處,或單獨成村,或和滿族、達斡爾族混合居住,其中絕大多數是山東和山西的移民。滿族和達斡爾族在語言、服裝和風俗習慣上與漢人基本相同,“同時講話彼此都懂“。三個民族都從事農耕,種植大豆、小麥、小米等作物;釀造燒酒,暢銷黑龍江兩岸;所需布匹和農具靠江右供給。居民人數,自一八八一年之後,俄方未進行過統計,一直沿用一萬四千人這一數字。中國有關記載為七千餘人或萬餘人,顯然不是居民達到的最高數字。據《阿穆爾報》負責人的估計,慘案發生前居民為三萬五千人,除去臨時居住的礦工等流動人口一萬五千人,原有居民約二萬餘人。
1858年,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與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其中規定:中俄由額爾古納河沿黑龍江至海口劃界,右岸屬中國,左岸屬俄國、“黑龍江左岸由精奇裡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據此,中國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劃歸了沙俄,只保留了江東六十四屯中國居民的永久居留權和清政府對這些居民的永久管轄權。
1879年,沙俄佔去段山屯草甸、牧場。1883年,佔去“墾地二百四十餘垧、荒地四十餘里“。在沙俄的蠶食下,江東六十四屯的面積縮小為長約一百四十華里,寬約四十二華里,約一千六百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