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木 作品

第72章 項羽:“只是一個十四年就崩塌的朝代而已!憑甚——”



 【同時,畫面之中,擺出了秦權秦量的模樣和六國權量模樣。】


 【百年前,商鞅統一秦國內部的“權衡”與“度量”,此舉推動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百年後始皇帝將其制定的度量衡制,推行到天下。】


 【在此之前,各國度量衡完全不統一。】


 【比如,秦國的量器是升、鬥、斛;趙國的量器是溢、升、鬥;魏國的量器是半鬥、鬥、鍾;齊國的量器是升、豆、區、釜、鍾。各諸侯國還有“公量”和“家量”的不同。】


 【而就算是相同的名稱,量值也不一樣。】


 【同樣是“鬥”,秦國一斗是2010毫升(畫面中,天幕擺出了同等容量的杯子來表現出來2010毫升的大小),趙國一斗是2114毫升,相差不大,但魏國就誇張了,一斗竟然有7140毫升。】


 【這樣的度量衡倘若不統一,國內經濟必然混亂。任何人要出行外郡,都得記住七種“權衡”與“度量”,極為不便。】


 非秦朝的平民百姓僅僅是看著天幕中那七種“權衡”與“度量”,就已經感受到那份麻煩,雙眼好似轉成蚊香。


 還好、還好這個甚麼……始皇帝,把這些都統一了。


 至於秦朝的黔首,除了秦人外,對此都不太樂意——他們眼中沒什麼功績不功績的,在他們看來,這就是秦人打過來後,強迫他們去記另外一套度量衡。十分麻煩,記不住還要被懲罰。


 他們看著天幕,看著天幕中的秦始皇命人立碑,將此功績刻在琅邪山上。綠植重重疊疊,天際風雲變幻,彷彿經歷滄海桑田,數千年過去,石碑上舊痕又添新跡,新跡又成舊痕,朝代變換,這石碑象徵的始皇帝功績,永恆不變——


 【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有百姓看不懂文言文,有書生在旁邊輕聲譯意:“統一器物度量,統一書寫文字。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滿意。”


 能立出這樣的石碑,當年那位始皇帝,所歷歲月該是多麼崢嶸啊。


 【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帝下詔,依秦制規定全國度量衡標準。】


 【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


 【量制以合、升、鬥、桶為單位。】


 【皆以十進為定量。也就是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丈為一引。量制亦是同等定量。】


 【而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沒有規矩,也就是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這一套度量衡制度,是華夏第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其囊括了度量衡的重量、長度、體積等等單位,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