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木 作品

第65章 秦孝公:“怎麼吐血了!快來人!快叫巫醫!”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烹飪何時放調料也很有講究,做菜過程中放調料和出鍋後再放,是兩種味道。】


 【調料在出鍋後再出現,它依然能成為一道菜,就像大一統如果推遲幾百年再出現,它也依然是大一統,但國情就完全不同了。】


 【羅馬東西分治後,西方通用拉丁語,東方通用希臘語。語言不同,已經不能算是同一個國家,明明都是羅馬,卻如同出國。】


 【這便是因為當時沒有那麼一個人,排除萬難,以一己之力壓著東西方明面上,法規上通用一種語言,一種文化。】


 【羅馬吃了這個虧,其全靠各種族崇拜羅馬,自覺去學羅馬語言,羅馬文化。譬如東羅馬,其中無論是希臘人,還是斯拉夫人,或是高盧人,都自豪地稱自己為“羅馬人”。】


 【然而,這只是一種文化認同,在社會風氣上,依然相當於去認同外國的文化。而非是國家強制。】


 【是以其崩潰之後,對於這些地方自治區域的政府而言,也就是相當於看到一個統治他們的大國的滅亡。】


 【秦始皇的統一,是將本該是一個文明的各國文明重新糅合成一個。】


 【羅馬的統一,是將分開的一個又一個文明整合後,卻又不將它們打碎,凝固成一個整體。】


 【這便是差別。】


 【大一統的功勞,從來不是始皇帝一個人的功勞。】


 春秋戰國之人齊齊點頭。


 如果說這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他們就不依了。


 正如之前楊廣整合各河道,造成運河,難道是楊廣一個人的功勞嗎?


 郡縣制?


 但最開始設縣的國家是春秋時期的楚國。


 最開始設郡的國家是春秋時期的晉國。


 統一度量衡?


 戰國中晚期,由於各國交流經濟與戰爭中兼併其他國家土地的發展,度量衡單位已經漸趨劃一了。


 便說齊國,就曾派人去秦國,商討兩國度量衡統一這事。


 各國依然有差異,但大體一致。


 他們承認天幕說得對,秦始皇必不可缺,但這種不可缺之下,也有前人在給他鋪路。


 ……


 秦之後,漢統治者亦是十分贊同。


 他們收拾胡亥的爛攤子,足足收拾了好幾代人才從文化上徹底一統九州!讓大一統這個觀念變成一個“本該如此”的觀念。


 一想到這個……


 漢武帝突然冒出一句:“想打胡亥了。”


 不知道天幕能不能把胡亥寄過來,讓他出出氣。


 劉邦更是直接開始不停騷擾天幕。


 “天神啊!你覺得共享胡亥這個想法怎麼樣!”


 “誰心裡有氣,把胡亥投放過去,讓人打一打出出氣!”


 “我覺得這個想法挺好,始皇帝也可以廢物利用!而且每次看胡亥被打得鼻青臉腫,他說不定還會很高興呢!”


 天幕對此只有沉默,沉默,以及沉默。


 然後,繼續——


 【但是,在那個時間點能出現一個始皇帝,是始皇政的功勞。】


 【羅馬不想統一嗎?分治東西之前的統治者狄奧多西一世花費大力氣將東部整理了一遍——所以分治之後,東羅馬的政權相對西邊來說十分穩固。】


 【但他還沒來得及整合西部,就去世了。】


 【倘若他晚死十來年,將西部整理完,或許結局會不一樣。】


 【同樣的,倘若始皇帝還沒一統天下,只將偏西邊的幾個國家打下來,哪怕百來年後又有新的天驕將東西一統,但西秦法和東邊幾個國家,已經徹底固定了形態。】


 【正確的時代,出現正確的人,才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