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火了





最後算下來,不但這一年白乾,田地都要貼進去,村裡已經有人打算著賣兒賣女。




講到這裡,青青父親重重吸了口旱菸,李茂昌連忙問道:“然後呢?你們舉家跑到這裡來了?”




青青父親停住動作,側頭嘆道:“跑?哪有那麼容易,我們的根在這啊。”




看到這裡,鄭雲連忙翻頁,而後不敢置信問:“沒、沒了?然後呢?”




她死心地來回翻了兩遍,才注意到最後的“接下文……”字樣,才不得不認清楚現實,想知道後續,只能等半個月,哦不,應該是七天後。




行吧。




鄭雲攤在床上,無可奈何地想著。




但躺了沒一會,她又忍不住從床上爬了起來,去客廳找到日曆,徑直翻到十六號。見當天是週日,她激動得原地蹦起,引得剛進屋的鄭母嫌棄道:“二十多歲的人了,性格能不能穩重點?每天蹦蹦跳跳的像什麼話。”




鄭雲連忙道歉,後退著回到房間,拿起床上放著的《連環畫報》。




本來她是想看後面故事的,但手不怎麼聽使喚,等回過神,頁數又回到了第一頁。




要不……再看一遍?




念頭剛閃過,鄭雲就再次投入到了故事裡。




從六月九號到六月十六號,短短七天時間,鄭雲少說翻了百八十次《連環畫報》看《出桃源村》。




其實故事她早就記得滾瓜爛熟了,配圖也看了無數遍,說到配圖,初看不覺得,雖然畫面乾淨精緻,但畫風真不算特別,而且黑白圖畫,能看出來的東西太少了。




不過看多了,鄭雲發現作者繪畫功底是真不錯,十多幅圖,沒有一個線條是多餘的,可以看出作者的遊刃有餘。




鄭雲覺得,這個一顆榴蓮應該是學畫畫的,也有些文學功底,但以前應該沒畫過連環畫,所以畫風不夠鮮明。




但鄭雲覺得,只要一顆榴蓮能一直畫下去,遲早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話說回來,這日子可真難熬啊,明明才七天,她感覺像是過了七年。以至於十六號當天,她天沒亮就起來了,一是興奮的,二也是為了能第一時間看到《出桃花村》的後續內容。




這一天,鄭雲的確第一時間看到了後續內容,但看完後她才發現,《出桃花村》居然還有下!




這也意味著她還得再等半個月!




不對,七月一號是週一,而且她那週上早班,這意味著她得等二十多天才能看到結局。




啊啊啊!




未來二十多天她不用睡覺了!




在有新華書店的城市,像鄭雲這樣抓心撓肝的讀者不在少數,家住首都的張亞平就是其中之一。




但和鄭雲不同的是,張亞平初中畢業後沒有順應政策下鄉,街道也沒有給他安排工作,所以他目前是無業遊民。




沒工作意味著沒有收入和存款,所以他雖然喜歡看連環畫,卻沒辦法像鄭雲那樣大手筆地買連環畫回去收藏。




好在他家離新華書店不遠,走上公里,他就能在新華書店裡靠連環畫消磨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時間。




因此,他第一時間看到了《出桃花村》的大結局。




從青青父親口中知道他們舉家逃到桃花村的緣由後,李茂昌也開始講述外面的世界。




他說,鬼子早被打跑了,軍閥也被消滅了,新華國成立於一九四九年,國家已經和平二十多年了。




他說,現在沒有苛捐雜稅了,公糧交多少都是固定的,他們這裡風調雨順,只要勤勞肯幹,交完公糧剩下的糧食除了一家子嚼用,還能攢下不少哩。




他還說,現在買賣人口是違法犯罪,誰敢上他們家裡搶人,直接報警找公安,國家肯定會為他們做主。




青青父親聽得滿目嚮往,卻將信將疑。




於是,李茂昌在桃花村住了下來,開始於瑣碎中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




吃飯時,他告訴他們外面常吃的是什麼,糧票油票又是什麼,看到他們身上打滿補丁的舊衣服,告訴他們何謂布票……




但最終打動村民的,是李茂昌在看到那些玩耍的孩子時說的一句話。




他說像他們這麼大的孩子,都應該送到學校去。




青青父親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當即就細細詢問起來。




但他得知建國後,國家大力開展掃盲工作,大人都上掃盲班,孩子都被送進學校時,他心動了。




經過多次討論,數次爭吵,青青父親最終決定親自出去看看。




於是十天後,李茂昌帶著青青父女離開了桃花村。




到外面後,他先帶他們去找了離得最近的公社社長,說清楚他們的情況,並提出他們想了解外面的生活。




社長非常重視這件事,特意安排了個幹事,帶他們在公社和周邊大隊瞭解情況。




從革委會出來後,青青父親跟著公社幹事在正街上轉了一圈,然後他們去了周邊大隊。




大隊房子蓋得不如公社氣派,但錯落有致,正值午飯時間,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時不時還能聽到當媽的呼喚孩子的聲音。




路上還碰到一群坐在外面聊天的女人,看到他身上的穿著,都捂著嘴巴笑。




下午他們去了田裡,看大隊社員們辛勤勞作,還去了知青點,都是群半大孩子,說話斯文有禮……




最後,他們去了學校,站在教室外面,透過窗戶看到裡面坐著的表情專注的學生,聽著不知道從哪個教室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這位隱居幾十年的老人淚流滿面。




故事的最後,桃花村村民再次集體搬遷。




此時李茂昌已經回到了工作的城市,他聽說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地和同事們分享,有同事聽後笑道:“這出戏是不是該叫出桃花村?”




李茂昌聽後卻笑道:“你認為他們是出了桃花村,焉知他們不是入了桃花源?”




國泰民安,處處都是桃花源。




看到這裡,張亞平淚流滿面。




他出生於五十年代,沒經歷過戰爭,也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除了年困難時期,他都沒怎麼捱過餓。




上山下鄉可以說是他短短十七年的人生裡,遇到的最大難題。




今年已經是七四年,知青一批批下鄉,卻沒見幾個回來的,聽多了親戚鄰居家下鄉孩子傳來的消息,他對下鄉這件事充滿了恐懼。




他也不明白,難道讀書十餘年,只是為了讓他們去鄉下種地嗎?




看完上一期後,他詢問過父母,建國前農民的日子真的有這麼難嗎?他們的答案是:是,那時候的日子的確有這麼難,而他們能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因為有黨和偉人的帶領。




和父母聊過後,張亞平開始思考以後的事。




他真的要這麼家裡蹲下去嗎?下鄉再苦,能苦得過建國前的老百姓?下鄉再難,日子能有他爸媽年輕時候難?




先驅們看到滿目蒼夷的國家,都沒有想過退縮,最終也成功讓生活在這個國家上的百姓們過上了富足和平的生活。




他為什麼就認定了自己下鄉後會毫無作為,只能種地?他才十七歲,難道就要喪失志氣,渾渾噩噩地過這一生嗎?




張亞平合上畫報,再抬頭時,他已經滿臉堅定。




他想好了,他要下鄉,他要去邊疆。




但去邊疆前,他要先寫一封信。




看完《出桃花村》寫信寄到出版社的人不止張亞平,短短半個月,出版社就收到了兩蛇皮袋讀者來信。




收到信件後,出版社安排人將信件重新整理了一遍,然後安排人將這些信件,連同《出桃花村》的全稿出版合同一起寄到榕市。




七月下旬的某一天,蘇婷經過崗亭時突然被叫住。




分鐘後,她從崗亭眾多信件中拿到了屬於她的取貨通知單。




看著通知單上的寄件人,蘇婷腦袋上冒出個問號,出版社給她寄什麼了?還特意備註讓她取件時記得騎……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