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好戲開鑼嘍!

  準確的說,他不知道這事兒該如何解釋,畢竟他的消息來源真心沒法解釋。

  風向要變這事兒,李毅自然是知道的,甚至於一些事情他自己也曾參與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行,國內突然盛行起了一股“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風氣。

  隨著這股妖風越吹越響,直接導致自主研發的技術被鄙夷摒棄,一大批很有前途的項目被廢除,一大批尖端項目被放棄,比如說下馬的運10項目。

  該項目的下馬,直接導致我國在大飛機方面存在短板,即便是後來我們研發出了c919,但真正完全屬於我們自己研發的也就只有氣動設計和機身,發動機、航電、飛控等關鍵技術都需要與外商合作。

  千禧年之後一大堆卡脖子問題,大部分都和八十年代自廢武功有關。

  比如說芯片,這純純的屬於自廢武功,我們的半導體產業起源自老大哥的156工程,雖然後來“玉米大帝”撤回了專家,但依舊給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之後,我們以此為基礎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半導體產業,70年代小日子發展半導體的時候還到上海購買半導體設備。

  再比如說後世被卡的最嚴重的光/刻機,我國在70年代也有研究,1965年中科院就研製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1970年代中科院開始研製計算機輔助光刻掩模工藝。

  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的《光刻掩模版的製造》,併成功研發gk-3和gk-4,把加工圓片直徑從50毫米提高到75毫米。

  而清華大學研製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並在1980年獲得成功,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1982年科學院研發kha-75-1光/刻機,跟當時佳能相比最多也就不到4年。

  只不過這一切都在80年代戛然而止,隨著國家政策全面轉向經濟建設,大量優秀的項目被下馬,頗有前景的項目因為缺乏研究資金而不得不中斷研究,我們自廢了武功。

  而且廢的很徹底,甚至於研究光/刻機的整個工廠改行賣副食品了。

  而這還不是一個個例,自廢武功的何止航空發動機、大飛機、芯片、光/刻機,為我國核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核原料504廠兼職賣雪糕,製造殲20的成飛兼職賣洗衣機,861廠整體改行賣冰箱...

  李毅現在能做的就是,趁著手裡有錢,趁著我們還沒有將武功徹底的廢掉,趁著他上面還有一些大佬想要他為國出力,儘量保住一些關鍵領域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