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應的空缺

    在這個認知結構的構想中, 人的“意識”,人的認知,也是一個“填充物”。

    如果將這個結構的原始驅動力作為“本源”,那麼, 人的認知, 就是為了填充“對應空洞”而產生的構合物。

    這個認知的構合物, 就是人們一般意義上的自我意識。

    從這個認知結構的產生原理假想,來描述認知本身的意義,就是“為了存在而存在”。

    所以, 這種為了存在而存在的東西, 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前者是對結構機能的描述,後者則是自我對自我存在意義的設想。

    然而,如果真的這裡就覺得結束了,那麼一切反而會簡單很多。

    但是,問題就在於.......

    這個空洞本身,還會繼續產生“空洞”。

    這個因為“對應”, 因為“空缺”而被填進去的東西,原材料是什麼?

    空缺因為被填滿了,所以就消失了嗎?

    不,這個預設的“滿”,本身也是一個空缺。

    空缺並不對應“滿”。

    或者可以說,這個“空缺”,它更接近“需要”這個概念。

    我需要“需要”。

    不是很好理解?

    這麼說好了,把東西“填滿”不是它需要的“對應”。

    而是“把東西填進去”才是它需要的。

    為的是“填”,而不是“滿”。

    吃飯吃飯,一般人都會有個“我要吃飽”的想法,但是,這個原始機能本身並沒有這一套底層邏輯。

    它是原始的,是基礎的,是簡單的。

    它的目的就是“吃”。

    無窮無盡的、沒有邊界的。

    覺得反直覺?

    如果沒有邊界,那麼為什麼我沒有感覺到?

    引力也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世界為什麼沒有全部捏在一起?

    這個反例其實不太合適,不是個好的例子。

    可惜堯言也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去找到一個足夠準確的例子。

    “對應”,“空缺”,是原始結構帶來的一種原始的驅動力,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空缺,各種各樣的“黑洞”。

    然而,這些“空缺”,又繼續堆疊,作為下一層級的驅動力,形成了新的對應空缺。

    而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層的“自我”參與了進來。

    也就是第一個空缺中產生的“意識”。

    但是, 問題就在於“意識”本身具備“認知能力”。

    然而它本身又不是單一的,作為眾多“空缺”的縫合物, 被拉到這個第一層空缺內做填充物的一堆物質,這些東西本身也有原始驅動力。

    “空缺”並不能被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