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218章 計劃的雛形

    人類,是想象不到沒有認知過的事物的特徵的。

    就算是通過反相預設了某種事物的存在,也需要以已經認知到的某個參照物進行側面描述。

    十八條腿的怪物,人類可能會以蜘蛛、蜈蚣、馬路、章魚之類的生物進行描述,把它們的特徵拆解拼合,用來描述這個怪物。

    換一個描述。

    人類無法直觀地理解四維空間,理解除了長寬高之外,增加另一種長度之後的物體形象和特徵,只能藉助三維空間的物體去側面描述四維空間的東西。

    這是“認知”的侷限性。

    無法逃脫的侷限性。

    這些試煉空間是由人類精神形成,也必然如此。

    這個試煉空間的絕大多數生物,他目前觀察到的,認識到的絕大多數生物,都是有“範本”的。

    通過動物形象,也可以某種程度上幫助他判斷這些精神的來源時間時代。

    就比如頭頂那些飛行的魔人。

    她們的形象特徵,十分接近他生前時代奇幻作品之中的“妖精”。

    初始魔人的形象特徵,十分接近他生前時代奇幻作品之中的“精靈”。

    妖精的形象是將人類縮小後,拼合上昆蟲翅膀形成的。

    蜻蜓翅膀、蝴蝶翅膀。

    人類的概念認識裡,對不同翅膀對應的生物,有著不同的判斷。

    蜻蜓飛的比蝴蝶快,蟲子比鳥輕。

    這些判斷,是人們的經驗,是對物理規律現象的一種經驗判斷,一種記憶

    而在形成試煉空間的時候,這些判斷,則會作為模本,復刻到這些試煉空間裡來。

    但是,會有所差異。

    換個簡單易懂的描述,就是人們認為蜻蜓比蝴蝶飛得快,但是他們不一定了解原因,只是把“蜻蜓比蝴蝶快”這個印象用來構造世界。

    空氣學動力的原理,結構學的特點,人們並不一定知道。

    所以,有可能一對臃腫的蜻蜓翅膀,在這個世界也飛的比蝴蝶翅膀快。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印象”,構成了這個世界底層的物理規律。

    而這些物理規律,在這個世界,又會被以“經驗印象”的方式,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