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柴爐 作品

第六百三十三章良性循環

 已經不在朝堂,紮根於學宮的孔鮒,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將文章寫得鋒芒畢露,很符合他孔丘之後的特性。


 他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諸國舉例,認為那時候的華夏國君相互結親,結盟,最終還是伐戰不止。


 足足兩百年不間斷的征伐,由此一針見血的評論本都國王的乞求之言。


 無論嘴上說得多麼好聽,實際上一點屁用都沒有。


 當初大家都是簽訂盟約的,但連這些衣冠同袍都不能堅守盟約,更不用說本都王國這樣的異族了。


 縱觀本都國王此人之前的言行,說話如同放屁。


 他口頭上的承諾,一文不值。


 所以,孔鮒最終的觀點是,斬草除根,絕不留後患。


 但鮑白令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從“聖人不睏乏其眾”的觀點出發,認為本都國王確實該死。


 不過,因為他一個人的錯誤,不能因此而遷怒其他人。


 畢竟本都國王只是本都王國的國王。


 在他治下,還有數百萬民眾。


 這樣的國家,比之前的六國還要大上許多。


 哪怕大秦在一統華夏的過程中,或許會對別國的軍隊趕盡殺絕,卻從來不會對普通民眾下手。


 如果斬草除根,除惡務盡的話。


 這些百姓,都要殺掉麼?


 這種無意義的屠殺,完全沒有必要。


 反而,殺掉這些人,還會平白浪費大量的勞動力,這是對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所以,鮑白令的觀點是隻誅首惡。


 在往後的版面中,其他學派紛紛登場,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


 仔細一看,所有人的觀點居然都不一樣。


 比如說,名家的商皓公認為殺人解決不了問題。


 在處理這件事情前,朝堂應該先制定一份日後管理本都王國的辦法。


 否則,現在的一切都是空談。


 墨家的觀點,簡直比儒家還要隨和,認為百姓無罪,不應該為本都國王的錯誤背鍋。


 其中以科學院烏成的文章,最為惹眼。


 烏成的文章非常直白,但煞氣簡直力透紙背。


 他鄙夷了孔鮒又想當又想立的虛偽,又直言不諱的說鮑白令想要在本都王國搞奴隸制度。


 將前面的人全部都噴了一遍後,烏成拋出了自己的觀點,那便是本都王國的所有人都該殺。


 那個國家的平民,連給大秦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


 當然,烏成如此極端的言論,大家都可以理解。


 畢竟如果不是本都王國,他的獨子也不會死。


 不過,烏成的話大家可以不在意,其餘人的言論,卻值得重視。


 要知道,在報紙上發表觀點的,都是如今百家的大老級人物。


 這些人如今或許地位並不顯赫,但朝堂的官員,大都是出自他們門下。


 若拋開大秦學宮的因素,這些人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極其恐怖。


 在報紙發行的當晚,據說大秦學宮便舉辦了一場論辯。


 祭酒孔鮒召集學宮的學子,針對此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孔鮒有言,言之有物的學子,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章,發在報紙上。


 這個稱不上獎勵的規定的刺激下,學子們的眼睛都紅了。


 據說昨晚大秦學宮燈火徹夜未熄,各學院學子唇槍舌劍,論戰得極為激烈。


 他們的言論,將發表在明日的大秦時評之上。


 不過,此時決議會的議員們將此事拿出來,放到議桌上討論,並非是因為這場論戰本身。


 如今決議會的九位議員,無一老臣。


 他們跟隨趙昆一同成長起來,在朝堂錘鍊許久。


 或許在做事的手段上,這些人稍顯稚嫩。


 但是作為大秦除帝王外,權力最大的幾個人,他們的政治智慧一點都不低。


 所有人都知道,論戰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他們在意的是,大秦學宮通過此事展露出的一種態度,一種迫切想要在大秦這座巨大的舞臺上,發出自己聲音的態度。


 為此,百家大老們不惜以自己的聲望為學宮背書。


 他們甘願通過自己個人的影響力,來推動大秦學宮在朝堂上的地位提高。


 身為朝臣,在這種事情上總是極為敏感的。


 當初趙昆登基,雖然重新劃分機構,設立了三省十三部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