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電過敏 作品

第二二四章 轉生還陽

    隨著他這道敕令落下,淡藍色的廣闊水域翻卷湧動。

    因為他的敕令還非常的籠統,世界無法據此形成一個還陽池來。

    姜不苦進一步對這個還陽池做了闡釋。

    “還陽池,亦可稱為生命湯池,以濃郁的生命氣息為根基,模仿生命的胎盤羊水。

    融入了新大陸魔族有關血肉與靈魂的相關法理,融入了六一學院有關血肉與靈魂的相關法理;

    與生命大循環連接一體,同時注入自九州世界生命大循環誕生以來的‘九州天道記憶’,使其具備隨著世界晉升而同步晉升的能力。”

    “還陽池建成後的最終模型,接納陰冥世界轉生池度送過來的完整鬼魂之體,為其塑造健康完整的人類體魄,並在這塑造過程中,逐漸怯除其鬼魂特性,使之徹底與肉身相合。

    凡成年鬼魂,經還陽池塑造的身軀,皆以二十歲為宜;

    若有未成年鬼魂,經還陽池重塑的身軀,以其身死之時的年歲為宜。”

    隨著這些念頭落下,姜不苦同時將記憶中一切與血肉、靈魂、生命相關的記憶信息注入身下水域之中,對這個世界而言,這些記憶就是再純正不過的“天道記憶”。

    下方水域開始翻卷湧動,整個雲夢大澤,乃至整個九州世界的生命氣息都發生了細微的調整,適度的往這一區域傾斜。

    隨後,在這一水域的底部,都被濃郁得已經實質液化的生命之液充斥著。

    上方則是清澈的水域,兩者之間,並無十分確切的交界,而是漸變過度。

    這片水域依然與雲夢大澤其他水域相連,並無任何間隔阻攔,可凡在這一區域獲得的生物,全都自發的向周邊水域遷移,包括那些實力堪比金丹境的水獸。

    九州世界和藍星世界有一個巨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九州世界的原身乃是一百零八古蹟洞天,本來就有著隔絕屏蔽外間層訊息滲透的功效。

    現在一百零八古蹟洞天在九州元神的統合下合為一整個九州世界,隔絕外間層訊息滲透的能力就更強。

    因此,現在於九州世界誕生繁衍的各種生物,雖然不乏堪比金丹境的強大生命,隨著生命層次的躍升,也變得越來越具有靈性,但和成為真正的智慧生命是兩回事。

    對於這種變化,姜不苦也樂見於此。

    雖然以他的能力,能夠輕易的為一些族群開啟智慧,成為人類以外的智慧種族,但他卻並沒有這樣做。

    甚至覺得現在這樣就挺好。

    與此同時,姜不苦分化出一枚鏡像本我念頭,於虛無中凝聚出另一個他的形象來。

    這一個他一步邁出,循著人道氣韻的牽引,直接出現在陰冥世界之中。

    現在,他是除炎夏神龍之外,執掌了炎夏人道最高權柄的存在。

    所以,他想要在炎夏人道範疇內執行任何權柄敕令,都不再需要炎夏神龍的授權,自然也就不需要人道值。

    只要他發出的敕令沒有遭到炎夏神龍的明確反對,那麼,他在炎夏人道範疇內的權柄,和在九州世界一樣,都是出口成憲,念出法隨。

    此刻,他站在陰冥世界的天穹之上。

    十日橫空對陰冥世界的影響是最小的,陰冥世界,現在越發像是一個真實世界。

    越來越有生機活力,鬼魂們不再宅居在一個個城池中,渾渾噩噩度日,特別是那些踏上鬼修之路的,出沒在陰冥世界的山地河流之中。

    當初,姜不苦見陰冥世界中有許多無人接收的禱祝緬懷之氣在陰冥世界飄蕩,以敕令規則的方式,讓它們或在大地上紮根,變成各種各樣的陰冥靈植,或者進入陰冥世界的河流水域,化為水中精靈,成為烏龜魚蝦之屬。

    而這些東西對鬼修而言,都是極上等的輔修寶材,這個發現,直接促使鬼修們大量離開城市,終日奔波在陰冥世界的荒郊野外。

    但和真正的現世人間比起來,陰冥世界依然顯得靜謐閒適而缺乏活力,更少了些緊迫感。

    雖然幾乎所有鬼魂都會去脫凡池中走一圈,將曾經的人世氣運轉化成為元陽之氣,嘗試著想要走上鬼修之路,可只是幾次嘗試之後,絕大多數鬼魂便對脫凡池避而遠之。

    說自知之明也好,膽怯退縮也罷,每一次進入脫凡池進入他人的記憶海洋中歷練渡劫,都不啻於一種刮骨療毒的經歷。

    不僅感受本身不美妙,還非常容易在這樣的記憶歷劫中轉化性情,因為一些過於濃烈的愛恨扭曲了自我認知,真把自己當成了某次記憶歷劫中的人物。

    即便成功脫劫而出,修為也有所精進,卻依然無法完全杜絕這些經歷對自我意識的損害。

    鬼修的修行路,遠比活人修行更加艱難。

    能夠堅持走下去的,不是天賦卓絕之輩,就是心性極堅韌頑強之輩。

    所以,那些只是幾次體驗嘗試之後便不再繼續深入修行的“準鬼修”們依然是陰冥世界的絕大多數。

    姜不苦略微探查了一下陰冥世界的變化,這才把目光投向轉生池與脫凡池。

    轉生池中,隨著越來越多鬼魂“鬼壽”耗盡,或是因為修行提前結束了自己的“鬼生”,有安靜選擇意識消散的,卻有更多選擇主動投身於轉生池內,把自己那點僅剩不多的微薄之力捐獻給整個炎夏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