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訥 作品

0414 紡織業

    這些東西要和不要,蕭文明都在可與不可之間——沒有也沒什麼可惜的,拿著也不燙手。

    特別是那一身朝服,之前毅親王在蕭文明離京的時候,就讓宮裡的造辦局特意給蕭文明定做了一套,如今吏部又送了一套過來,就有些多此一舉了。

    並且吏部定製的朝服質量,顯然比宮裡的要差了許多。

    就連蕭文秀也說:“還是毅親王他老人家疼你,一樣的一聲朝服,老王爺送給你的就板扎得多!瞧,吏部你帶來的,也就面料風光一些,衣角的線頭都抽了絲!”

    “可不是嘛!”蕭文明也比對了兩件朝服,宮裡用的都是進貢的綢緞,縫衣服的也都是宮女一針一線用心做出來的,比起吏部那些大老粗大人是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偏就是這番對比,給蕭文明提供了靈感:是不是也可以再臨海屯裡發展紡織業?

    原本在整頓全屯土地的時候,蕭文明就有過這樣的打算——一半地用來種糧食之外,另外一半地則是用來種植桑樹的。

    種桑樹是為了幹什麼?不就是為了養蠶寶寶嗎?養了蠶以後就可以繅絲,就可以製作絲綢,也就有了完整的紡織業。

    經過幾年的養成,這幾百畝桑樹,都已經長得鬱鬱蔥蔥,正到了可以採桑養蠶的時候了!

    其實蕭文明從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心裡就有了打算:想要發展經濟,發展現代手工業,紡織產業是一道繞不去的坎兒。

    世界各國,在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後,無不都是以紡織業家的——就比如大英帝國的毛紡織業,美國的棉紡織業和日本的絲綢紡織業。

    等到中國崛起的時候,那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不管是紡織業怎樣的細分門類,全都插一把手,反正是叫所有的競爭對手渾身難受。

    只不過這項事業,就好像建立情報網絡一樣,因為蕭文明過於繁忙,而暫時擱置了,如今蕭文明又有空閒的時間,又有迫切的需求,正到了舊事重提的時候。

    不過好在蕭文明雖然沒有一門心思的發展過紡織業,但是準備工作其實是做了不少的。

    首先是機器。

    分散式的私營手工業,蕭文明當然是看不上眼的,要辦就要辦成規模的工廠,哪怕暫時無法實現流水化作業,也要把所有的機器全都集中在一起,同時運轉。

    這樣才維修和管理起來,都要容易的多,生產出的東西也很容易進行統一的存儲、流轉和銷售,很大程度上發揮集聚作用,自然也就能夠降低成本。

    並且大齊朝的紡織業十分發達,已經出現了比較先進的手工紡織機、紡線機、繅絲機等機械,對於這些機器蕭文明當然是要進行改進的。

    特別是動力方面,可以從手工動力慢慢向畜力、水力乃至最後的蒸汽動力、內燃機動力方向發展。

    但是這樣的發展都太長遠了,一時半會恐怕也難以做到,只能做一些細緻末節上的改進。

    就比如說:讓鐵匠鋪的馬青,把現有紡織機上所有的金屬物件全都檢查一遍,發現有摩擦過大、磨損嚴重的,全都進行改造更換,這樣紡織機運作起來就省力得多,製造出的產品質量也好的多,就連故障發生的幾率也減緩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