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訥 作品

0413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其實這個問題問出來也是多此一舉。

    古話說的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割據一方的豪強,哪個不想著統一華夏,這是人的野心,也是人的天性,無可避免。

    不過也幸好有了這種刻在骨子裡的天性和野心,才會有那麼多傑出的仁人志士,總是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就只想要建造一個大一統的大帝國,也就是在這種過程當中,凝結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

    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顧樂安要是當場承認,蕭文明也認他是個心口合一的好漢,然而這時的顧樂安,卻選擇做一個口是心非的小人。

    “爵爺這樣講,可就小看顧某了,稱孤道寡、坐南面北,也並非我的夙願,我只想造就一個清平世界,還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事成之後,自當擁以明主,顧某情願退隱山林,終日讀書耕田為樂……”

    讀書耕田以為樂?放你孃的狗臭屁!

    救民於倒懸之人的就不想做皇帝了?

    朱元璋的功勞總算夠大了吧,將百姓從蒙古人幾十年鐵蹄的壓迫當中解救出來,堪稱是再造華夏第一功,可仍舊是當仁不讓的當上了皇帝,更是不斷的加強皇帝的權威,成為那時——又或者是歷史上——掌握權力最多、最大、也最緊的一個皇帝。

    人家就表裡如一。

    真心想要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山林的人倒也不是沒有,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就做到了,可是歷史上又有幾個張良呢?

    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本人之外,諸葛亮做不到、范仲淹做不到、李密做不到,其他人更是連邊兒都別想摸。

    就憑你顧樂安能跟真實歷史上這幾位仁人志士相比嗎?把他們的名字提出來就是在罵你!

    “顧百戶這麼說,我怎麼就不信呢?”蕭文明對於顧樂安的表演絲毫沒有動心,“這事不是嘴裡說說就完了的小事,說過了也就算了,聽過了就當沒聽見,你們還是下山去吧!”

    顧樂安也曾經分析過蕭文明的所作所為,看得出他也是個心懷意志的,原本過來還以為自己這樣真誠的上門提出造反之事,蕭文明就算沒法當場答應下來,至少應該有所動搖,說上一句“容我三思”之類的話。

    就算不動搖,哪怕蕭文明表示堅決反對,甚至說要告發自己,這種態度也是可以接收的——至少說明自己想要造反,對於大齊朝廷而言,的確是一件要緊的事,需要蕭文明這樣身份的人作出反應。

    可沒料到,實際換來的卻只是蕭文明的嘲諷而已,彷彿顧樂安下定決心咬碎鋼牙做出來的決定,而都只是一個笑話。

    而他自己也成了一個小丑。

    戲已經開場了,角色也都已經亮相了,顧樂安都開場唱出了第一句戲文了,卻沒想到另一邊的蕭文明根本就不搭戲,硬生生把一出大戲唱成了冷場……

    這叫顧樂安這個角兒怎麼收場?

    要是這時候有觀眾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