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鹹魚 作品

番外4 康王裴謙(中)

    按理說,他是欣賞李綱的,也知道李綱與汪伯彥、黃潛善之流不同,是真正的治世能臣。

    但他還是在奏疏中將李綱也罵了一通,可見這段時間建炎朝廷的一系列行為,已經徹底激怒了他,讓他忍無可忍。

    而後,岳飛在坦然之餘,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不甚樂觀的預估。

    最好的結果,無非是朝廷聽取了自己的建議,稍微更改了一下方略,對自己有所安撫和褒獎;

    次一等的結果,沒采納建議,但也不會追究自己的責任,又或者壓根沒人注意到這封奏疏;

    壞一些的結果,則是因言獲罪,被處罰甚至直接被罷免官職;

    最壞的結果,被殺也不是全無可能。

    而若是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發展,在這封上書之後,朝廷中給出的回應是“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奪官歸田裡”。

    也就是說,朝廷壓根沒有跟他說,這番建議是對還是不對,而只是表露出一種赤裸裸的輕蔑:國家大事也是你這種人配議論的?直接免官,抹去從軍之後的一切功績,愛去哪去哪吧。

    而這其中,更多的是輕蔑,而非對政見不合者的打壓。

    一個小小的武翼郎,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其實,在岳飛遞上奏疏之後的幾日,就已經有些後悔了。

    不是後悔仗義執言,而是因為,朝廷中傳來消息,汪伯彥和黃潛善這兩位佞臣,都被陛下罷免了!

    據說當時陛下在殿上的英姿十分神武,一腳把汪伯彥踹飛,頗有太祖遺風。

    得知這一切之後,岳飛知道自己奏疏中彈劾的那兩位關鍵人物,已經沒有了,不免又對這個新朝廷,重新充滿了期待。

    甚至時有反思,自己在奏疏中的一些措辭,是不是過於激烈,有些小題大做了,會不會因此產生反效果。

    只是在這種猶豫之中,岳飛卻迎來了他最樂觀的情況下都為設想過的一種可能。

    皇帝竟然力排眾議,封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和樞密使,這等於是將整個宋朝的軍權,全都不由分說地交到了他的手上。

    如果對於其他人來說,此時的反應或許是惶恐,或者推辭。

    畢竟,沒有資歷又如何服眾?

    若是坐上了這個位置,最後卻連一名有資歷的將領都指揮不動,那就貽笑大方了。

    但岳飛絕不會這樣想。

    對他來說,再大的官職又如何?未必就做不得。

    不就是練兵、打仗嗎?

    有些人,就是生而知之的。

    倒是正好藉此機會,看看到底是不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也正好看看,自己的胸中抱負,到底是毫無意義的紙上談兵,還是真正能與隆中對相媲美的安邦定國之策!

    所以,這次被皇帝召見,岳飛已經打定主意,要將胸中謀劃和盤托出,以示不負陛下重託。

    只是讓岳飛沒想到的是,陛下私下裡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又讓他當場愣住了。

    “好了,嶽將軍,說說吧。

    “你成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樞密使之後,多長時間,朕能御駕親征?”

    裴謙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

    岳飛一時間沒有回過神來:“御駕……親征?”

    裴謙點頭:“對啊。你在上疏中不是說了嗎?”

    他拿出那封讀過了好幾遍的奏疏,念道:“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敵勢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則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復!”

    念罷,他再次看向岳飛:“親率六軍,迤邐北渡。這不就是說,朕要御駕親征嗎?”

    其實裴謙之所以對這位小將如此看好,也是因為“親率六軍”這四個字,確實說到他的心坎裡了。

    主戰的人很多,但勸皇帝御駕親征的人,那就少之又少了!

    這樣的人才,萬萬不可錯過。

    然而,親自寫了這封奏疏的岳飛,卻愣住了。

    他心中其實很想說,陛下,這不都是客套話嗎……

    這句話,其實有點像是現在某些公司中的部門總結,最開頭永遠都是:在領導們的英明指揮下……

    但其實,領導們真的指揮了嗎?

    不一定。

    但不管有沒有指揮,這句話都是必不可少的。

    岳飛所寫的“親率六軍”也是同理。此時的趙構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上,不管誰統兵,他這個皇帝才是天下兵馬的最高統帥。

    岳飛總不能說,讓我來統率六軍,渡過黃河一波把金人給a了吧?

    那把皇帝放哪了?

    “親率六軍”這四個字,確實也只能用在皇帝的身上。

    而岳飛真正的意思,只不過是希望皇帝做做樣子,比如,擺出一副親征的架勢,鼓舞一下士氣也就夠了。

    至於具體怎麼打,那當然還是要他們這些將領去執行,豈能真的讓皇帝冒著巨大的風險跑到前線去?萬一出了閃失那算誰的?

    所以,此時這位官家竟然如此迫切地問,什麼時候才能御駕親征上前線?

    可不就是把岳飛給問住了。

    然而,岳飛剛想解釋,就看到這位皇帝的臉色陰沉了下來:“嶽卿,你該不會是並不想讓朕上前線,而只是隨便寫寫吧?

    “朕醜話可說在前頭,朕是必須要御駕親征的!不是在後方搖旗吶喊,而是要去往戰爭的第一線,去跟金人硬碰硬的!

    “你若是做不到,朕可就換別人了!”

    岳飛不由得一驚,但他畢竟心思機敏,略一思索之後趕忙說道:“官家若是能以萬金之軀親臨戰陣,自然能像臣說的一樣,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復!

    “只是……

    “還請官家能給末將一年時間,整軍備戰。”

    聽到這裡,裴謙有些失望。

    還是要一年時間!

    不過轉念一想,一年就一年吧,相比於李綱的五年,已經算是給了一個很大的折扣了。

    很顯然,岳飛原本的意思也只是讓他在後邊搖旗吶喊。

    如果那樣的話,也不需要一年,岳飛現在就可以領兵去打,反正只要糧草能保證,邊打邊練兵也就是了。

    但皇帝御駕親征……這事就複雜了。

    岳飛也必須要一年時間來練兵,然後才敢帶著皇帝去打。

    裴謙想了想,一年時間問題不大,總之能去前線就行。到時候只要出點差池,把自己送了,結果也是一樣的。

    那就這麼辦吧!

    裴謙覺得,他也不太可能找到一個比岳飛還膽大的將領,敢打包票在一年之內就讓皇帝御駕親征。

    既然如此,那就別折騰了,等一年吧!

    ……

    夢中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

    一年的時間,裴謙每天在皇宮中划水摸魚,將朝廷的政務全都交給了李綱,而統兵、練兵的事情,則全都交給了岳飛。

    剛開始的時候,李綱還常常上疏彈劾岳飛練兵的辦法,但裴謙看都沒看就把奏疏全都扔了回去。

    後來,不知道是因為李綱死心了還是因為什麼原因,也就不再上疏了。

    裴謙很高興。

    終於,一年之期已到,在裴謙興沖沖地要催促岳飛發兵的時候,他又聽到了一個好消息。

    金人竟然主動打過來了!

    而這次金人的行動,便是後世極為有名的“搜山檢海”。

    簡而言之,金兵的戰略目標是執行一次斬首行動,派遣一支五千人的精銳騎兵從東平出發,日夜兼程突襲汴京,目標是活捉趙構。

    在靖康之變後,金人其實已經意識到了,他們無力取代宋朝、建立起穩固的統治。一個汴京尚且攻打不下來,更何談完全消化掉整個北方,進而渡過長江?

    所以,金人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像靖康之變一樣,將宋朝的皇帝擄走。

    如此一來,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宋朝就無法再維持穩固的統治。

    而原本的搜山檢海,是從東平直撲揚州,畢竟那時的趙構正在揚州偏安。而此時的搜山檢海,卻從揚州變成了汴京,路程更近了。

    十萬火急的軍情送到汴京,群臣都力薦讓皇帝趕緊南逃,或者召天下精兵來汴梁勤王。

    裴謙卻是哈哈大笑。

    “來得正好啊!

    “傳旨,朕要御駕親征,跟這個完顏宗弼大戰三百回合!”

    ——————————

    竟然還是沒寫完,看來還得再來一章了。

    有些讀者可能不知道,這個番外是跟著前面三個全訂番外的,也就是番外123,沒看過的可以去看一下,分別在1264章、1450章和完本感言後。需要app端全訂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