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 作品

第七章 臘月






兩日後,鄧珪就陪同文橫嶽、汪伯潛、張辛直接前往廬宣旨,然後帶著仲和一群僚屬,集結侍衛兵馬,先行陪同文橫嶽前往楚州赴任;汪伯潛作為樞密副使、張辛作為御營司提舉公事,留在廬州接管宣武軍後續的家小遷徙及將卒調戍等事。





與此同時,建鄴城中最新的動向,也經密函傳到此時還在荊北坐鎮的徐懷手裡。





此時的荊北早已入寒冬臘月,大地積有薄雪。





南蔡招討司以桑赤、長林、樊臺、章山四地設置大營,二十餘座軍寨沿荊北長堰與章樊——長林新河呈丁字形拔地而起。





除了從南蔡不斷遷徙一部分民眾填入荊門,南蔡招討司更主要是從地方招募失地貧民以及招撫南下流民開鑿河道、修築長堰。





隨著荊南荊北兵馬與南蔡招安司的封鎖日益嚴密,洞荊聯軍秋冬之後已經沒有辦法再通過對周邊州縣的劫掠補充糧秣。





整洞庭湖乃至荊江,淡水捕撈的收穫都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維持多達一兩百萬人眾的巨量消耗。





孫彥舟、胡盪舟等賊猶想觀望形勢,不肯接受招安,也僅能勉強維持嫡系十數萬人馬及家小的生存,更多附屬於洞荊聯軍或者只能算洞荊聯軍外圍的流民勢力任其自生自滅,生計變得更加艱難起來。





與孫彥舟、胡盪舟等賊將不同,東洲寨另闢蹊徑,踞白露湖與南蔡招討司接觸磋談招安事;孫彥舟不給東洲寨糧草,約束力十分有限,之前各家本身就是聯盟的性質更多一些,有利則聚,無利則去。





在磋談期間南蔡招討司承諾每月輸往東洲寨一萬石糧秣以示誠意,這也吸引大量的流民勢力往東洲寨聚集過來。





每月一萬石糧秣,看上去頗為可觀,但脫殼去麩,一天不到三萬斤粗糧可供食用,僅能夠勉強維持三五萬人的生計。





對聚攏過來的流民勢力,蔣昂等人主張去蕪留菁、汰弱留強。





東洲寨這是想盡可能將青壯男丁以及身體還算健壯的婦人、少年留下來,擴大兵馬規模,在白露湖以南的臨江地區更大規模修造垸堤、城寨,開墾糧田,而將更多身體孱弱的病殘交給南蔡招討司,以示誠意,那些扶老攜幼往東洲寨聚攏的流民首領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被送出來的流民,也不會覺得是被拋棄,甚至留下來的健壯反倒有身陷泥潭、裹足難去之感。





事實上因為赤扈人入侵、被迫背進離鄉、逃離家園的流民勢力,對楚山是沒有排斥的。





他們附隨洞荊聯軍更多也是為了生存,並沒有推翻朝廷的野心,甚至都願意接受地方官府的招安。





問題是過去這幾年數以百萬計的流民南涌,與當地民眾爭地,激化了與地方的矛盾,被地方宗紳及民眾所排斥,之後為了生計又被迫拿起刀槍劫州掠縣,州縣借招安名義進行誘殺之事屢屢發生,雙方的怨仇越來越深,更談不上有什麼信任。





倘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在南蔡招討司與荊南制置司之間擇選其一投降,絕大多數流民勢力乃至相當多的洞荊聯軍嫡系勢力,都會選擇後者。





楚山這兩年來在鄂北僑置南蔡縣,花那麼大氣力安置二十多萬饑民,絕非荊南制置司天花亂墜般的花言巧語所能相比的。





白露湖打開口子之後,幾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瘦骨嶙峋的饑民來投,然後經長林、赤桑大營疏導到沿荊北長堰、章樊-長林新河分佈的二十多座軍寨進行安置。





這些流民與南蔡遷來的民眾以及從當地招募的失地民戶一起,投入到長堰與新河道的開鑿、修造中去。





東洲寨說是擇留健壯,將病殘老弱都送出來,但實際上五六年來顛沛流離,大量的老弱病殘都已經病死或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