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 作品

第九十八章 餘音

    到底還沒有進入酷寒時節,午後的陽光照在身上頗有幾分和煦之意,徐懷勒馬停一座平崗之上,眺望四周原野。



    一隊隊甲卒披堅執銳逼近臨潁城下結陣,一隊隊騎兵也是在甲座陣列的側後翼嚴陣以待;隨軍出動的青壯民夫、輔兵,就近砍伐樹木打造拒馬、鹿角等礙障物,先將臨潁河四座城門從外圍進行初步的封鎖。



    臨潁城乃是河淮平原上最為常見的州縣城池,與西華城類似,城牆都不足兩丈高,垛牆都殘缺不全,更沒有甕城、城樓、譙樓、戰棚、外濠等附屬防禦設施,四城城門也僅丈餘寬。



    對四座城門外圍進行初步封鎖,就可以防止赤扈精銳騎兵暴然殺出。



    清晨的激戰,雖說赤扈騎兵傷亡頗重,但楚山軍也沒有佔到半點便宜。



    算上唐盤拂曉時統領趕來會合的騎兵部隊,一萬楚山軍在短短不到兩個時辰的激戰中傷亡超過兩千,已是楚山崛起以來屈指可數的惡仗了。



    不過,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成功對小雀崗-廟王溝以西的敵軍完成分割,特別是將戰鬥力最強、威脅最大的赤扈騎兵圍於臨潁城中,總算是物有所值。



    “應該是樞相胡公他們到了!”



    看到一支兩百餘人規模的騎隊,正從南面往北徐徐而行,王憲說道。



    很快就有數騎先行馳到平崗之下,稟報正是胡楷、楊麟、鄧珪、張辛以及徐武磧等人在騎兵扈衛下往臨潁城這邊趕來。



    在大規模敵軍增援有能力或者說有條件進入潁水南岸,還有不短的一段時間可用,但後續的戰事更怎麼更穩步的去推進,以及怎麼儘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傷亡,還需要作進一步的討論。



    徐懷需要留在臨潁督戰,原本想著徐武磧代表楚山,與胡楷、楊麟、鄧珪、張辛商議出新的策略,報經身在舞陽御駕親征的建繼帝許可之後,諸路兵馬依計行事即可,卻沒有想到胡楷會親自趕到臨潁來。



    殷鵬、韓奇二人作為前陣指揮,在城下負責盯著臨潁城裡的一舉一動,徐懷領著王舉、徐心庵、唐盤等人縱馬往胡楷等人迎去。



    “楚山玩這麼大的動作,可是將我們瞞得好苦啊!”



    看到徐懷等人縱馬馳來,楊麟隨胡楷等人下馬相候,笑著說道。



    “起初只想著將嶽海樓所部叛軍調虎離山,爭取能在年前將石渠鑿通就好,卻萬萬沒有料到嶽海樓如此冥頑不化,生生想著從楚山咬一塊肉下來才甘心,以致不得不請陛下、樞相與諸帥出兵相援啊……”徐懷揖禮道,執馬陪同胡楷往臨潁城東南目前所駐下的簡營走去,一路介紹昨日以來細柳溪口及臨潁城兩場戰事的情況。



    “這次有沒有機會將潁水以南的敵軍包圓了?”張辛興奮的問道。



    汴梁失陷以來,大越不是沒有打過勝仗,但都是局部性的。



    包括年初楚山迫使嶽海樓其部從明溪河兩岸撤退,前後也殲滅上萬敵軍,雖說是大捷,但遠遠不足以從根本上逆轉汝潁之間、敵強我弱的被動勢態。



    而在其他戰場之上,大越更是節節敗退。



    鄭懷忠棄守河洛,在絕大多數朝野將臣的心裡,算是不得已之舉,從而得到大多數人的諒解——楚山一直以來都是孤立派。



    眼下有機會一舉吃掉四五萬敵軍,極可能將是汴梁失陷以來最為振奮人心的一場勝利,不僅能有助淮上防線的進一步穩固,還將極大鼓舞大越軍民的士氣,對其他戰場也會產生正面的深遠影響。



    “能不能全殲西線敵軍,還得看這老天給不給力啊!”徐懷指著頭頂,笑著說道。



    最為理想的狀態,就是整個冬季氣溫都頗高,潁汝等河不會封凍。



    那他們就只需要在廟王溝以北、西華城以南,攔截住潁州水軍西進,就能贏得足夠的時間,將西線敵軍所佔據的營壘、城池逐一攻陷。



    倘若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臨潁城裡還有近六千精銳赤扈武卒完好無損以及兩千步卒,又有木赤、嶽海樓這樣的宿將坐鎮,得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強攻下來?



    而臨潁城作為敵軍從許昌往潁南連營最為主要的物資中轉站,城裡儲備的糧秣及種種戰械、箭支都是不缺的。



    因此,徐懷主張接下來對臨潁城是圍而不攻,重點是接應西華城的南附人馬南撤的同時,強攻或勸降分散駐守廟王溝以西諸營壘的敵軍。



    目前除退守臨潁城的敵軍外,被分割於西線的敵軍預計有近五萬降附軍以及兩萬多被降附軍裹脅南下從事營壘築造的壯丁。



    即便能順利將這部分人馬吃幹抹淨,也將是汴梁失陷以來最為輝煌的一次勝利。



    當然,這同樣需要老天賞臉,氣溫保持正常,今年封凍期不會提前到來。



    此外,就是除了左右宣武軍、左驍勝軍主力盡快參與戰鬥外,還需要淮王府軍以及河洛兵馬,儘可能從東西線拖住敵軍,使虜兵沒有那麼容易脫身來增援許州、陳州。



    …………



    …………



    潁水舊道乃經許昌南部東流,入臨潁縣境內往南拐出一個大彎,然後從召陵北部往東北方向流淌,與灞陵河、清泯河、大狼溝河、蔡河等在西華等縣境內合流,過宛丘縣境之後,再折嚮往東南流淌,最終匯入淮水。



    大越立朝之初,在潁水舊道與清泯河之間開挖新的河道,使潁水新的河道從臨潁縣北部經過東去。



    此時以楚山軍與左驍勝軍為主,對臨潁城形成合圍,實際已經將近五萬降附軍分割在臨潁與廟王溝之間。



    唯一可惜就是分割於西線的近五萬降附軍以蕭幹、陰超兩部兵馬為主,而嶽海樓所部陳州軍主力,以及從亳州等地趕來增援燕薊降附軍,則主要被淹水分割在小雀崗-廟王溝一線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