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 作品

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

    九里關北側的長峽,南北兩端的出入口狹小,易守難攻,縱深處卻稍稍開闊一些。



    騎隊進入長峽,兩側山巒起伏,崖險峰峭,雪花紛紛揚揚而下。



    長峽之中還有不少難民淹留,在驛道兩側搭建大大小小的窩棚,面黃肌瘦,在寒風之中瑟瑟發抖。



    徐懷與孟節、許亢等人商議,也主要在九里關及峴山以南設置粥場,賑濟南下難民,但依舊有人故土難離,奢望能很快收復失地重歸故土。



    這兩年來,從河東、河淮經南陽、安州南下逃避戰亂的民眾,多達三四百萬人,還主要都停頓在荊湖北路。



    這麼多難民要有棲身之地,要吃飯,要掙扎著生存下來,哪裡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越立朝以來,荊湖北路開發較為充分,但也絕不可能一下子容納將近自身人口近一半的難民,只能將難民繼續往荊湖南路、往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往兩浙路疏散。



    對絕大部分難民,背井離鄉的逃難之旅都苦不堪言。



    當世民眾,普通身體孱弱,數千裡奔走,體弱多病者可能就直接倒斃途中。



    而即便最終能到江淮、荊南等地,依舊存在跟當地人爭田爭地的激烈矛盾。



    大量難民南下,對土地兼併嚴重、此際以佃耕為主的江淮、荊湖地區民眾猶是極大的衝擊。



    一方面,土地主能獲得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必然會將佃租抬得更高。



    另一方面,戰事仍頻,需要不斷的加強賦稅才能維持巨量的消耗,與胡虜對抗,而所加徵的絕大部分賦稅又必然會轉嫁到佃農、自耕農的頭上,使他們更加的處境雪上加霜。



    當然,徐懷此時也沒有精力去顧及太多的事情,但因為有這種種考慮,有一部分鄉民不願意南下,淹留野地,他也不會強行驅趕。



    九里關舊關城早成廢墟,此時仍用的巡檢司寨僅是一座三百步見方都不到的小城,兩側各有一道里許長的夯土護牆抵住崖壁。



    虜兵真要大舉擁來,這樣的防禦是遠遠不夠的。



    收編宣威軍殘部及淮川、潢川、光山地方守軍,淘弱留強,總計有三千兵馬編為天雄軍第六廂,加上部分家小隨軍,叫這點大的巡檢司寨擁擠不堪。



    不過,這時候在軍寨北側的長峽口,上千青壯正冒雪修築一道城牆,與兩邊的崖壁連接起來,將與南側的軍寨合圍成一座真正的關城。



    舊寨太擁擠,在寨城牆北側,新建城牆以南,有兩座新修的營寨。



    陳子簫平時就率兵馬駐守在這兩座營寨裡,而使一部分將卒家小暫時住進軍寨之中,以防操練時互有干擾。



    徐懷在陳子簫的陪同下,往其中一座營寨走去,看到校場數隊兵卒正在營寨前的校場上操練,其中就有徐憚的身影。



    徐懷駐足校場邊緣觀看操練。



    徐懷使陳子簫收編、統領宣威軍殘部,當然不會叫他一人承下所有的擔子。



    徐懷不僅將杜仲、徐憚等一批桐柏山的年輕將領拔給陳子簫麾下擔任都將、指揮,還將以杜武為營指揮使的一營精銳,編入第六廂作為定海神針。



    荊湖北路及原宣威軍的將吏此時也都各有安排、各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