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 作品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

    天際泛起魚肚白,夜幕退去,天光清亮起來,沁水河越發清晰的展露在視野之中。



    沁水源出太嶽山東北麓,自北而往南穿越太嶽山崇山峻嶺,至沁水縣城折往東南——已是初夏時節,山野雨水豐茂,溪澗盈潦,百餘丈寬的沁河水勢浩蕩,隔絕東西。



    沁水縣城所在的位置,是沁水河上游河谷最為開闊的區域。



    不過,這一河段的沁水河西岸河谷最寬闊處也僅有七八百丈的樣子;東岸還要狹窄得多,僅有一百三四丈闊;再往兩翼則是約十數丈、二三十丈高不等、連綿起伏的坡崗丘嶺。



    沁水縣城位於西北,據山臨水而建,地勢上城北面地形最為險峻,西面坡崗也陡,東面又臨沁水,南面最為平易——十數日來圍攻沁水城的敵軍,將營寨主要駐紮在城南。



    而連接驛道的沁水河渡,建於東周末年,則距離沁水城南門約四里。



    敵軍連夜在渡口的西側、西南各扎一座小型營寨,各有數百兵卒進駐。



    赤扈人對降附軍素來管御嚴苛、暴虐,但每攻陷一座城寨,卻會縱兵大肆屠掠,作為補嘗,也滋生兵卒暴虐殺戮之心。



    從眼前這一幕,可以看出以往再尋常不過的兵卒,在暴虐好鬥的兇殘人性被激發出來後,再加以嚴苛的軍紀管束,戰鬥力確實會有可觀的提升。



    換作以往,很難想象眼前的這部雲州番兵,在騎兵部隊如此輕易就被殲滅之後,還能如此穩健。



    而昨日在秦井驛,所有的節奏都在翼騎營的掌控之下,但即便如此,在側翼也反覆拉扯了三四回,才將敵陣徹底打崩掉,難度比預想中要大,翼騎營的傷亡也略微高了一些。



    “沁水知縣鍾應秋見過殿下!”



    沁水城據山臨水而建,僅有西、南兩座城門,西城門外又是一道長坡。



    敵軍在喪失主要的騎兵之後,摸不清楚守陵軍的底細,為防止受到內外夾攻,主動放棄西城外建於長坡之上的營寨,都撤回到沁水河沿岸,以渡口為依託重新進行佈防。



    沁水城也因此解了圍。



    錢尚端留在涑水殘寨,率領少量兵馬負責從蒲絳等州籌措糧秣,輸送太嶽山中,喬繼恩則跟隨在景王趙湍身側第一時間進入沁水境內。



    清晨時,也是喬繼恩代表景王帶著胡渝等人進沁水城,他此時領著沁水知縣鍾應秋等官員趕來渡口西嶺的營寨來參見景王。



    沁水知縣鍾應秋不到四旬年紀,臉頰清瘦,連日率軍民守城,容貌更顯憔悴,他雖為士臣,但此時身穿一件皮甲,腰帶挎著一把長刀,滿面欣喜的走上前來給景王趙湍行禮。



    喬繼恩一把年紀,連日行營,這會兒爬崗登坡都已頗為吃力,走路有些踉踉蹌蹌,鍾應秋步履卻是穩健,憔悴的面容也有堅毅之色。



    敵軍擁兵沁水城下時,便搶先攻過兩輪,見難以猝下才在西面、南面紮下營寨,而這連日來又連續發動幾輪攻勢,沁水城都巋然不動。



    除了沁水城池相對險峻、易守難攻之外,更主要還是鍾應秋等官員善於調度以及城中軍民抵抗意志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