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霧白荊 作品

第165章 (4000)驚悚工廠的主人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主要思想

    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對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教理教義,如上善若水、尊道貴德、道生德育、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於《道德真經》。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道教教團之時,即以《道德真經》為聖典,並作《老子想爾注》,闡說道教要旨和修行準則,初步建立起道教教義思想體系,以“正一”之名來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學說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經典和許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據《道德真經》這部聖典加以充分的發揮,或作必要的演繹。道教尊奉的《南華真經》和《沖虛真經》,承揚《道德真經》的思想,對道教修身體道、精神逍遙、坐忘養生、神仙變化等思想加以豐富和闡揚,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學說在後世高道的繼承闡揚下,過渡到道教的教義學說,彼此打成一片。《太平經》以宗教教化而立論,對《道德真經》“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創世說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教義作了充分闡釋。葛洪的《暢玄》所講神仙之術,亦當屬於太上道家之系統。《度人經》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主旨,正體現了《道德真經》的根本宗義。總之,道教的教義思想無不根本於《道德真經》,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經》為聖典。

    成書時間

    相傳老子修道德,著書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後來遷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際,老子辭官離去,經函谷關時,縣令尹喜懇請他著書傳世,於是老子寫下五千餘言,即傳誦千古的《道德經》。現存通行本《老子》,多數學者認為在孔子、墨翟之後,可能成書於戰國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經》的題名都是後人所加。

    版本流傳

    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可證它是劉邦稱帝以前抄寫的。乙本避劉邦諱,但不避惠帝劉盈、文帝劉恆諱,可知它是劉邦稱帝以後,劉盈、劉恆為帝以前抄寫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標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尾題殘缺不明。兩本都不分章次。

    東漢時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河上本復於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題”二字。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並無章題名稱。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經古本篇》,據宋代謝守灝《混元聖紀》記載:傅奕考核眾本,勘數其字。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安丘望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嶽得之。其中項羽妾本迄今仍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另尚有題為西漢末嚴遵撰的《道德真經指歸》,章句頗與諸本不同,今存殘本,但有人認為是後人偽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