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55章 遼代官窯

    “這些窯口,基本上圍繞著‘遼五京’開設。前期遼窯仿唐,後期遼窯仿定,結合唐宋時期官民窯一體的特性,不難推斷,遼窯應該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這些窯口都有具備給遼代官員、朝廷燒製官窯器的條件。”

    “那麼,我為什麼推斷這幾件瓷器為當時的官窯器呢?”說到這,盧燦停頓片刻......大家聽得很認真——這段話已經很專業。

    “官貨之證,莫過於款識,可是,這一條在遼代官窯瓷器中,發現甚少。那麼,我們對遼代官貨的認定,只能從製作工藝、套版、胎土精選程度、釉色以及窯口幾個角度來分析。”

    “先說窯口。”

    “缸瓦窯體系,又分龍窯和馬蹄窯,一處窯址兩種窯型,這對民窯來說,即費時又費錢,燒製過程還麻煩,可為什麼要這麼做?”

    “早在五六十年代時,國內發掘缸瓦窯時,就有人認為,缸瓦窯為遼代官窯,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沒能繼續研究下去。”

    “今天,看到這些缸瓦窯瓷貨,我是認同當初的缸瓦窯即遼代官窯的論點。因為只有官窯,才會不厭其煩的將窯口細分,以便於燒製更精美的瓷器。”

    “這一點,在遼代同期的其它窯口,幾乎沒有發現。”

    “再回頭看看這幾件缸瓦窯瓷貨。”

    他伸手拿過兩隻盤子,雙雙舉起,對比,“這些瓷貨,釉色很正,歷經千年色澤沉穩,不飄,應該說,釉色已經超過同期遼代窯口瓷器。”

    “其次,大家看胎土以及包底化妝土。”

    “這幾件瓷器的胎土雖然相比同期宋窯略有不足,可是對遼代窯口而言,已經算是精挑細選。化妝土色沉而韻,包底嚴實,護胎嚴實,這也是民窯貨很難具備的。”

    “最重要的是器型!”

    “這四件瓷盤,器型幾乎完全一致,應該採用了當時較為高超先進的壓模技術,才有如此規整的瓷貨出爐。這種技術,在當時的民窯窯口瓷貨,還未曾發現,起碼我還沒有發現。”

    盧燦口中的壓模,類似於今天的流水線技術,沒有一定的實力,在當時是做不到流水線作業的。他今天帶回來的四隻大盤,兩碗兩勺,都可以對比出,缸瓦窯當時具備很強的“壓模技術”。

    這也是支持他認定缸瓦窯是遼代官窯的重要理由之一。

    說完這些,他將兩隻瓷盤放下,“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猜測,具體是不是......我們可以再組織一次聯合項目,考察缸瓦窯。”

    上次汝官窯考察,認定寶豐清涼寺窯口,雖然沒有獲得全部認同,可依然讓虎博在文博界聲名大振,如果這次再能考證缸瓦窯為遼代官窯,虎博的研究中心名頭,勢必能再上層樓!

    經營博物館,可不僅僅只是展出那麼簡單,成果研究,

    才是一家博物館的文化核心!

    正如觀復博物館,展品再精彩,也不會有人將其等同於兩故宮,根本原因不在於藏品,而在於研究。馬嘟嘟頻頻出鏡,除了宣傳之外,何嘗不是想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觀覆在文化研究層面,也是有成果的。只是,他人單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