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722章 新修本草

 之所以看起來呈現棕色,也是因為紙張中染色的硫磺,被氧化後的結果。

 內部為微褐色的雞林紙。

 雞林紙原產於朝鮮,宋代時傳入中原。因為潔白光澤,兩面可用,而且韌性好,很快受到宋代宮廷及權貴的喜愛,多有仿製。辨別雞林紙的最好方法是看纖維,有點類似於蠶繭攤開,紙面可見明顯的交結緊密而發亮的纖維束。

 元代的兩大刻印中心,一處位於福建建陽,多為民刻和坊刻,紙料多采用麻紙和棉紙;一處位於山西平水,多為官刻,紙料多為皮料紙即白棉紙、黃棉紙、雞林紙以及桑皮紙。

 所以,從紙料和紙色也能佐證這本書的真偽。

 再翻為內文版式,字大行寬,疏朗醒目,四周雙邊,黑口間粗黑口;文內篇名上刻雙魚尾。

 這是典型的元朝早中期刻本版式。

 在書本的右側跨欄處,有一枚鈐藏,朱月印,依稀可見“小島宇彬”。應該是這套書籍的某一任藏書者,盧燦沒聽說過此人,也不知怎麼就從這個小島家族流出。

 正準備滑過時,盧燦忽然又想起一事。

 光緒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外交官傅雲龍,在周遊十一國時,途徑東洋,無意中購得一批古籍。其中有唐卷子本《論語》十卷、《新修本草》十卷、影日刊本《文選》殘卷等珍貴古籍,帶回國內後,名噪一時。他採購的藏書對象,貌似就叫東洋小島氏!

 盧燦只是聽說,並沒看過傅雲龍帶回來的唐卷子本《新修本草》實物。

 究竟是唐卷子本,還是唐卷子本輯錄?

 這兩者可是有著很大區別。

 唐卷子本其實是對唐代卷軸手抄本的一種統稱。

 這種手抄文稿,極其珍貴,譬如敦煌古籍,多為唐卷子本。

 唐卷子本輯錄是指從唐卷子本上,抄錄內容重新付梓刊行。

 譬如眼前這些,就是典型的“唐卷子本輯錄”。

 如果傅雲龍帶回來的是唐卷子本輯錄,那麼……自己手中的四本八卷,是不是與傅雲龍帶回來的十卷,出自同一藏家?也就是所謂的“小島宇彬”?

 如果真是同一家,這四本八卷為什麼傅雲龍沒一起買走?

 難不成是在傅雲龍購買之前,小島家就已經遺失了?

 看來得找人問問,興許,那位店主知道小島宇彬究竟是什麼人。不僅如此,回港後還要安排人打聽一下傅雲龍買回來的《新修本草》,現存在哪兒?

 忽地盧燦又想起一事——傅雲龍在東洋時,還接受了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隨員、貴陽籍藏書家陳榘的饋贈,禮物就是《新修本草》草本卷四卷五,本草圖卷十五。

 想到這,盧燦連忙又將其它三本拿起來看了看。

 呵呵,還真沒有這三卷!

 看來,那位小島家族,當時是將這冊藏書分開售賣的!

 也不知怎的,就有八卷流落到這個二手市場的書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