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啊 作品

佛道之爭

    道教在唐朝發展的基本情況

    道教在南北朝的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下已經成為一個較為完備的成型宗教,而隨著南齊道士顧歡的《夷夏論》的出臺,更標誌著佛道之間的鬥爭進入白熱化。因此,要談之後一個歷史時期的道教發展,不得不兼顧佛教而論。

    隋代的統治者相對更重視佛教,這就使得很多道士產生不滿情緒。隋末,樓觀道士岐暉和茅山宗領袖王知遠都投靠李淵麾下,為其起兵制造了大量的讖緯。加上,李氏作為隴西門閥並非舊有的傳統世族,因而必須要在譜系上找出一個合理的初始祖以壓倒舊世族,而道士們提供了自己的教主老子,雙方一拍即合,唐既然以老子的後代自居,自然不可能不厚待道教。

    唐朝自李淵開始崇道,他曾三次召集儒、釋、道三教人士進行佛道之辯,在辯論無果的情況下,他更直接作出了“道大佛小”的結論。當然了,眼看地位有所下降的僧侶們自然不甘如此就範,於是他們錯誤地找上了太子李建成。而道教的王知遠等則選擇支持李世民。於是,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便直接下達了抑佛詔令。頭腦再次不大清楚的眾僧居然又一次上表力爭,表示激烈反對,弄得李世民很不高興,說出了“語諸僧等,明詔即下,如也不伏,國有嚴科”的狠話。眾僧只好作罷。惟智實堅決不服,結果被當庭痛打。

    到了李治繼位,基本上還是沿襲著前邊“崇道抑佛”的政策不變。這種狀況,在武則天逐漸參與朝政執掌大權後有所改變。武則天的崇佛是眾所周知的。而其背後並不單純只是信仰問題。須知,李唐以老子為始祖,那麼這就意味著道家一門乃是李唐王祚的根本。而要想取而代之扶植對立勢力,最理想的莫過於從信仰根本上給對方以打擊。因此,在高宗中後期至武周時期,佛教的地位急遽竄升,並達到了可以跟道教分庭抗禮的地步。

    當時,太史令傅弈(道士出身,精通天文歷數)在武德四年、武德七年兩次上書唐高祖李淵,他從儒家倫理出發,認為佛教存在諸多弊端,“與百姓無補”、“與國家有害”,指出佛教擁有自己的寺院田產卻無需交稅,佛教徒漸多而無需服役,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統治。

    《舊唐書·傅弈傳》:佛於西域,言遙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託。故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遊手遊食,易服以逃租賦。

    傅弈此舉引起了許多道士的附和,諸如李鍾卿等人也紛紛著書《十異九迷論》等來提供輿論上的攻勢。

    作者八卦的歷史菌|2019-12-9 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