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85章 反套路

    一個人說於事無補,一個人說猶未遲也。並且兩人都舉了例子,一個舉窮人的例子,一個舉富人的例子。

    顯然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但總不能選兩個入幕之賓。

    所以舉窮人例子的學生說道:“羊已經丟了,就算是富人也少了羊,已經造成了損失,現在修補羊圈也不能挽回損失,所以是於事無補。”

    “但剩下的羊就不會丟了,所以是猶未遲也。”

    一個抓住丟掉的羊不會因為修補羊圈就回來,一個抓住修補羊圈可以避免擴大損失,爭論不休,大家都覺得有道理,那這個問題不是無解?

    總不會說兩句話都對吧?在這個時代只有墨者才會有盲人摸象的思想,認為應該求同存異,其他諸子百家都是拼命地想要消除異己言論,都認為自己的主張就是真理,其他主張都是異端邪說。

    現在這兩個人的辯論就是墨家所言棍之長與夜之長的辯論,雞同鴨講。一個講的是損失已經造成,一個講得是避免損失擴大,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所以他們自然不可能說服對方。

    “非也非也,我看兩位都不用爭了,我認為兩個說法都是錯的。”一個三十出頭的名家學生站了起來否認了他們的主張,說道:“重點不在你們爭論的損失是否已經造成,而是在亡羊補牢這個前提之上,在於這個羊圈應不應該捕。如果是羊都跑了,就沒有必要補羊圈,如果裡面還有羊,就需要補羊圈。不需要補羊圈,於事無補。需要補羊圈,猶未遲也。如果貧苦人家有兩隻羊,跑了一隻,還剩下一隻,那麼也是猶未遲也,重點是羊圈還有沒有補的意義。”

    名家一開口水平就高了不少,至少找到了兩個辯論者的交集點,不是已經造成的損失,也不是避免損失擴大,而是羊圈該不該補。如果已經不需要補了,那就是於事無補。如果需要補,那就是猶未遲也。

    大家聽了名家的話,立刻點頭,覺得這個主張就比之前兩個人都清楚明白。

    之前兩個人的話雖然都聽著有道理,但總覺得是割裂的,站在任何一方都對,但一旦改變立場就又都錯了。因為他們討論的就根本不是一件事情,立場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完全相反。而名家把話題集中在了羊圈上而非損失上,大家就有了一個相同的立場,羊圈要不要補自然是看羊圈還有沒有作用,裡面還有沒有羊,這樣一來標準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