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荒 作品

第七七八章 草原的畜牧革命(求月票)

    雖然李軒本人對‘黃河水清’一事不甚在意,甚至認為這是黃河上游大規模乾旱的預兆。

    不過他還是低估了此事對於大晉民心,對大晉士林的影響。。。

    隨著黃河河水越來越清澈,整個大江南北都為此躁動了起來。

    到了十月中旬,這股子妖風已吹刮到了草原上。

    所謂‘妖風’一詞,是由‘前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現任‘寧遠右布政使’張九齡單獨認定的。

    與張九齡同屬‘寧遠都指揮使司’的其他文官們在聞得此事之後倒頗是歡喜,與有榮焉。

    畢竟故老相傳,聖人出則黃河清。

    這個應運而出的聖人,自然不可能是監國長公主,也不可能是那幾位輔政的閣老。只可能是當世理學護法,真正執宰朝政的汾陽郡王李軒。

    這位汾陽王不但是當世聲望崇高的鉅儒宿學,一身浩氣琉璃,還著作有《格物》,《政論》這等經世致用的鴻篇大作。

    關鍵是其文治武功,也足以與昔日扶保幼主,使姬周得兩千四百年天下的儒家聖人‘周公旦’比較。

    他們認為‘黃河水清’這一天兆可謂正合其時,是天意對汾陽王功績的認可。

    張九齡實在受不了這些同僚對李軒的吹捧之詞,他一大早就從衙門裡面跑了出來,冒著風雪往‘寧遠城’的北面方向走。

    朝廷在不久前設立的寧遠都指揮使司,其管轄範圍大約就是昔日寧王藩的轄地,也就是韃靼左翼加上朵顏三衛的地盤。

    寧遠都指揮使司的首府,也設在了昔日寧王藩的王都‘大寧城’。

    張九齡準備趕去的地方較遠,叫做‘大寧第九衛’。

    那是大晉討平蒙兀之後,將眾多韃靼部落打散整編出的一個衛所,一共有三個千戶所,二十四個百戶,分佈於大寧北面那一片廣達三百里的草原上。

    在破敵山那場大勝之前,汾陽王曾經上奏朝廷,請朝廷在漠南漠北直接開衙設省,編戶齊民。

    可此舉卻遭到幾位輔政大臣,還有以他張九齡為首的眾多清流的群起反對。

    當時的許多朝官都認為在草原一地只能仿效漢唐,採用羈縻之策。堅信汾陽王設立流官,編戶齊民之策絕不可行,他們斷定這隻會將蒙兀人激怒逼反,併為日後埋下無窮隱患,讓朝廷在平亂過程中耗盡國帑。

    汾陽郡王無可奈何,只能退一步,轉而在五軍都督府的架構內,於漠南漠北籌建四大都指揮使司,用於爭取幾位輔政大臣的支持。

    當時還擔任左僉都御史的張九齡,還為自己挫敗汾陽郡王的企圖得意不已。他想如此一來,一旦漠南漠北有失,那麼責任都是汾陽王的。

    四大都指揮使司隸屬於衛所軍系統,也就沒可能從戶部拿錢,從朝廷獲取資金支持。

    他沒想到的是,李軒數日之後就在‘破敵山’取得國朝以來未有之大勝,全殲了蒙兀近百萬大軍,一戰將蒙兀的國運打崩。從而挾輝煌戰功南歸,壓服了整個朝堂。

    然後他張九齡就被李軒委以重任,平調到了草原,擔任寧遠都指揮使司的‘右布政使’。

    大晉的都指揮使司,是沒有布政使這個官職的。

    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是大晉太祖在各地行省設立的機構,三司之間彼此平行,不相統轄。

    不過李軒在漠南漠北設立四大都司,就是為了日後設立行省做準備,所以在這四大都司之下,另設了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一主政,一主刑。

    張九齡這個右布政使,就是寧遠布政使司的副貳——他從左僉都御史這麼重要的職位調過來,居然還是一個‘副貳官’。

    張九齡自然是不願來的,哪怕是官升三級,他也不願來漠南這苦寒蠻荒之地。

    可那位汾陽王義正辭嚴,說是看好他的才能與人品,想要將他的才德用於地方,造福萬民。

    如今蒙兀既已降服大晉,那就是大晉之民。那邊數百萬百姓正嗷嗷待哺,等待張九齡這個儒門大才去解救,去撫育,去教化。

    張九齡沒有選擇,他知道自己只要開口拒絕,李軒就一定會將他貶官奪職,永不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