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荒 作品

第693章 不動如山,其徐如林

    直到這大軍行進至襄陽,其所向披靡之勢才被阻住了。

    襄陽是天下雄城,不但有著高大堅固的城牆,護城河也極其寬闊,其中最寬處廣達二里,故而有著‘鐵打的襄陽’之稱。

    在後趙時代,這裡就被當成軍事要塞打造。而在蒙元與大晉時期,朝廷對這‘七省通衢,通江達海,控扼天下腹心’之地重視有加,屢次予以增建加固。

    尤其襄王被冊封於此地之後,對城防就更是重視有加。

    鍾祥府陷落之後,襄王世子虞祁鏞就放棄了節節抵抗,層層防禦的希望。將他麾下所有的能戰兵馬都集中於襄陽,又將所有的火器都集中於此。

    大司命吸取了鍾祥府的教訓,不但從沂王虞見深處借兵兩千,又將大量金闕天宮的道童散於襄王軍的軍伍內,助襄王世子虞祁鏞督戰。

    這些道童在金闕天宮的地位,就如同奴僕。可他們的修為卻很不弱,普遍都在第三門,總數則達七百餘人。

    所以當李軒率領大軍抵達的時候,襄陽城已經被虞祁鏞經營的如同鐵桶。

    城內整整十四萬兵馬,所有城牆都如銅牆鐵壁,糧草齊備,軍械充足,整整五十門紅夷大炮遙指著江面。各個方向的城牆,還有總數兩百多門火炮。

    此時李軒袖裡面,又有了幾十封投誠密信。

    不過他只遙空看了襄陽城一眼,就知此城不易攻取,不可能像是之前那樣一鼓而落。

    也沒法再用炮艦轟擊城牆,長江水師那些炮艦用的都是佛郎機炮。這種炮的結構有些像是左輪槍,利於裝彈速射。可射程與威力,卻與紅夷大炮差了太多。

    而即便在鐵甲戰艦時代,那些戰列艦與岸上的炮臺對抗時,也往往都是吃虧的一方。

    李軒很乾脆的放棄了迅速陷城的打算,他先是派出一支兵馬,佔據了襄陽對面的樊城,然後就老老實實的在襄陽城周圍安營紮寨,準備圍城。

    相較於襄陽,樊城的城防就脆弱多了,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一說。

    其實樊城也是一座堅城,問題是此城位居漢江北岸,而堅守襄陽者,大多都是南朝,所以給人以‘紙糊’的印象。

    襄王世子就沒在樊城那邊下功夫,守軍只有兩千人不到,所以此城還沒等李軒的軍馬凌至,就已經豎起了降旗。

    接下來的幾天,李軒沒有急於攻城,而是將絕大部分精力用於‘整軍’與‘結寨’上。

    為何歷史上有些將領指揮三萬五萬人能夠常勝不敗,可當指揮幾十萬人的時候,卻會被人以少勝多,經常性的出現一戰而潰的情況。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緣由,就是組織力的下降。

    指揮三萬人與敵軍作戰,與指揮幾十萬人時的難度是截然不同的,要求的組織能力,也是幾倍的差距。

    而此時李軒麾下,只有四萬人是他一手練出來的直轄之軍,其餘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

    計有十四萬寧王罪軍,兩萬遼東騎軍,三萬南京禁軍,四萬湖廣標兵營,三萬湖廣衛所兵。

    而在兵進襄陽之後,麾下還多了七萬襄陽降軍。

    可想而知,李軒對麾下大軍的掌控力,已經低到了何等程度。

    他甚至連麾下四品以上的將官都認不全,又何談掌控,何談組織?

    這樣的軍隊以勢壓人可以,卻不適合打硬仗。

    而此時天下人,雖然都將李軒視為神將,是‘中山王’徐天德與‘開平王’常十萬之後,大晉軍戰績最為彪炳的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