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散人 作品

第954章 衛道子

    那些黑乎乎的東西,都是些長約二十公分、寬度約只有一公分多一點的竹片。

    竹片不似這些巨石建築,能承受得住時間的打磨,哪怕是在封印下,保存狀況相對良好,也不可能完全不變樣,碳化、腐朽之後,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是——尺牘!

    也就是竹簡的竹片。

    而且是民間用來書寫書信的竹片,這從長度可以看出,一尺左右的基本都用於民間,而三尺左右的則用在詔書上,兩尺左右的卻是用來抄寫經書的,這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看來……這確實是我家那位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他應該是商代的人,在絕大多數人的意識當中,大概都以為商代的書寫材料是甲骨和鐘鼎,畢竟現在挖掘出的商代文字都是出現在甲骨和鐘鼎上的,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認知,甲骨只用於占卜等,而鐘鼎則都是禮器,是重器,當然,也有可能是炊具,但總歸這都是非常規材料,之所以發現的都是它們,原因就一個——這些東西能扛得住時光的打磨。

    實際上,商代的主要書寫材料也是竹簡,這從甲骨文中提到的“冊”、“典”等就可以看出,保存不下來就是因為它的材料是竹子,而這裡因為封印的原因,天官留下的竹牘記載竟然保存了下來,放出去絕對是舉世第一份,價值不可估量……

    當然,它對於我的價值來說更大。

    竹牘上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一個個小字,這也很正常,雖然相傳毛筆這東西是蒙恬發明的,按說出現於戰國時期,實際上這同樣也是錯誤的認知,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毛筆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甚至,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裡就有人發現了毛筆的雛形。

    我也問過茳姚,她們那個時候用的確實就是毛筆,只不過不是現在的狼毫筆,也就是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做的毛筆,而是用兔子毛做的,名為兔毫。

    實際上,兔毫在書寫上要優於狼毫,只不過原材料已經沒地方找了,古人常言制筆以中山兔最好,肥且毫長,大概就是現在太行山裡的兔子,然而現在的制筆行家壓根兒在太行山裡沒發現這種兔子,全國的所有兔子,毫最長的反而成了長江那邊的兔子了,原因可想而知,古人言筆鋒殺盡中山兔,可窺一斑。

    有一種誇張的說法叫做,兔毫制筆,蘊藏了晉唐書法的一半秘訣。

    可見這書寫效果的差距有多大!

    哪怕是落在我們家這種沒什麼藝術細胞的傳承上,它仍舊有了優勢,竹牘上的文字是用墨寫上去的,最不易產生變化,能保存很久,文字用的就是祭文,那些怎麼看都晦澀的古怪文字,竟然生生寫出了一種飄逸感。